
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信中写道:“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2020年8月28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将“强边”作为新时代西藏工作“四件大事”之一。2021年7月1日,姐姐卓嘎被授予“七一勋章”这一党内最高荣誉。如今,卓嘎、央宗姐妹的爱国守边精神已成为一部生动的党史学习教材。
“不要忘记自己的颜色,火堆只要燃着,日子就不会难过,不要忘记阿爸说的,我们是红色的。”身着藏南特色的服装,饰演卓嘎、央宗的两位演员次仁央宗和罗珍在广场上随着音乐歌唱、起舞……5月31日,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创演的现实题材歌舞剧《天边格桑花》在真实故事发生地——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首演,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赞赏。
7月21日,文华奖评奖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终评作品名单和第十七届文华编剧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表演奖“提名人选”公示名单。由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报送的《天边格桑花》,入选第十七届文华大奖提名。
以歌舞剧再现守边卫国感人故事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行政面积三千多平方公里,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一家人坚守于此,父亲桑杰曲巴是乡长,大女儿卓嘎是副乡长、小女儿央宗是妇女主任,山外人把他们一家叫作“三人乡”。
卓嘎十几岁时就学着阿爸,开启了自己巡边放牧的人生。每天天刚亮,她就赶着牦牛出门,一路翻山越岭,一直走到夜色降临,脚下自制的牛皮鞋缝缝补补,一年不知要穿坏几双。寂寞和单调袭来时,她总会抚摸着随身携带的国旗……几十年来,这条巡边路她走了成千上万遍,哪里的路该怎样走、哪里适合悬挂国旗和刻画标记,她都熟稔于胸。
“究竟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多么无畏的勇气,才能应付危机四伏的原始丛林?究竟需要多么强大的毅力,才能度过孤独寂寞的艰苦岁月,让这片丰饶的土地,从此以‘家’的名义,永远留在祖国版图上?这些问题背后的精神就是我们创作这部剧的原动力。”《天边格桑花》总导演加永江措说。
加永江措介绍,自2018年开始采风、创作,到2022年编排演出,《天边格桑花》创排历时4年之久。该剧共分为4个篇章,以桑杰曲巴和卓嘎、央宗放牧守边的故事为主线,通过舞蹈、情景表演、歌曲等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生动再现了一家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守边卫国的感人故事,用她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把爱国戍边的精神宣传好、传承好,争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专家认为,该剧的成功创演是西藏各族人民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指示精神和在西藏视察时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是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该剧贴近群众,向观众展现了西藏歌舞的魅力,西藏自治区歌舞团通过这部民族歌舞剧,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和信心,以文艺作品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强边固边的战略决策,构建国家的安全屏障。
用艺术方式呈现西藏发展奇迹
加永江措在编排过程中,逐渐被卓嘎、央宗姐妹一家人爱国守边的精神所感召,2021年,加永江措向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党委提交入党申请书,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在玉麦演出的这一段时间里,他更是深切体会到“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深刻内涵,更加深入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重要指示的重大意义。
“我在玉麦采风时见到刚刚获得党内最高荣誉的卓嘎,她依然像一个普通的牧民一样劳作着。我发现,原来党员是真的可以如此崇高又平凡。从那一刻起,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当这部剧搬上舞台的那一天,我提出了入党申请。在这个时代,依然有无数的人在为理想和信念坚守着,活出自己的精彩。如今,当我们的歌舞剧踏上巡演之路,当‘家是玉麦、国是中国’主题歌唱响,我可以真正提笔写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几个千钧大字,因为这部剧,因为剧中的那些人。”编剧白冰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文艺队伍,曾经涌现出了以才旦卓玛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的艺术家,创作演出一大批在全国广为传唱的歌舞作品,这些艺术家战斗在反分裂斗争的前线,活跃在氧气稀薄的高原大地,每一首歌、每一支舞,都需要燃烧生命去完成、去呈现。
“作为新一代的创作者,我们必须把为时代歌唱、为人民欢舞的精神传递下去,坚守老西藏精神,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出在伟大祖国怀抱里、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人民是怎样用短短数十年、实现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我们必须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伟大祖国的深沉的爱,表达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热爱。”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人民为中心全方位多角度创新
《天边格桑花》以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塑造爱国主义价值观为创作主旨,努力在传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以藏族审美完成了关于家国天下这一中国人文化核心的具体呈现,将民族审美与现代审美进行了完美的统一。
据主创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整部剧风格形式多样,运用了当代流行的音乐元素和西藏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藏戏、果谐、阿嘎舞、谐钦等传统艺术形式;鹰笛、扎念等藏族民间传统乐器音响;大量使用藏族特有的旋律“四五度”跳进音调;声乐演唱技巧上运用长音、滑音、颤音、衬词衬腔等独有的演唱技巧。因此,整部剧堪称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观赏价值的完美统一,雅俗共赏。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天边格桑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自治区在文艺创作道路上首次尝试歌舞剧的创作实践活动,用歌舞剧这种艺术形式表达了以“真善美”为永恒价值、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以实现中国梦为时代主题,同时反映现实生活、表现进步思想、引领时代风气、讴歌崇高精神,激励当代人不忘来路,珍惜美好生活,延续固边、兴边、强边的奋斗精神。
“我们希望在保留西藏民族民间特色的基础上,注入一些新的时代内涵。”主创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业内专家认为,《天边格桑花》将艺术创作团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手段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题材选取、艺术表现形式,无不具备创新元素。在时代与观念的变化发展进程中,主题上的推陈出新最为突出。此作品的创作手法体现新时代艺术创作特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可称之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西藏艺术精品。
在传承基础上注入新时代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麦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三人乡”如今已有60多户200多人。卓嘎积极宣讲党的恩情,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玉麦,投入守护边疆、建设边境的工作中。
央宗的儿子索郎顿珠今年27岁了,现在是玉麦乡玉麦村第一书记,他说:“我们将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如今,玉麦乡引入国家电网,解除了用电不稳定的困扰;通网后,玉麦人用起了微信支付;在玉麦,基层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无人自动气象观测站等相继投入使用,篮球场等活动场所正在修建……2021年,全乡人均年收入近4万元。
“冒雨在夜里听着四面风声,剧本文字背后的情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这个边境村庄特有的孤独感让我不禁自问:这30多年,卓嘎姐妹是如何度过的?”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工作20年的次仁央宗说,观看首演的观众是对这段故事最熟悉的人,他们生长在玉麦——自己必须把卓嘎坚定的信念展现出来。
“剧中有一段台词特别触动我,说阿妈‘心中有一把火’,这把火是玉麦的火,而现在到了我们这一辈守边接棒人的手里,将继续燃烧并传承下去。”索郎顿珠说,“我会和父辈们一样,在这里见证玉麦的变化,玉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我想起小时候,卓嘎奶奶给我们讲她阿爸的故事,看了表演,他们放牧守边的场景好像就在眼前,我长大以后也要守护这片土地。”观众旦增片多看剧时入了迷,她说,村里这几年变化很大,修好了路,建起房子,学校里也有更多的小伙伴。
“观看了歌舞剧《天边格桑花》后,觉得爱国守边的故事非常感人,边疆生活条件如此恶劣,主人公卓嘎、央宗一家两代人,坚守对国家、对领土神圣的信仰,她们用生命诠释了保卫祖国、勇于牺牲、寸土不让的国防国土意识。我作为一名边防官兵由衷地敬佩,卓嘎、央宗姐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标兵,向无私奉献的守边群众致敬。同时演职人员在如此高寒的边境地区敬职敬业的表演,让我们非常感动。”驻训部队官兵张建华表示。
近年来,随着西藏边境小康村建设的开展,如今的玉麦乡建立起完备的乡级基层组织,人烟稀少的广袤土地也有了公安边防部队驻守,越来越多的人守望着这片土地,他们都跟卓嘎和央宗两姐妹一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神圣责任感。
(文内图片均为歌舞剧《天边格桑花》剧照,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供图。)
2022年8月31日《中国文化报》
第5-32版刊发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专刊
其中第18版刊发
《家是玉麦 国是中国——〈天边格桑花〉再现卓嘎、央宗姐妹爱国守边感人故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