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南的非遗展品不仅美,还很有文化特色,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去渭南看看……”近日,回想起在第十届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上,不少参观者因着迷于非遗展品而对渭南心生向往的情景,陕西省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的一位工作人员颇为自豪。而更令其自豪的是,享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美誉的渭南市,其文明之魅不仅体现在非遗之美上,更体现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新发展上,体现在渭南依托“文明之根”促进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以传统文化润泽市民当代生活的成功探索上。
渭南地处黄河中游、渭河平原东部,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境内人文资源丰厚,国保单位数量、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均居全省第一。黄河、渭河、华山(秦岭)在此交汇,形成了独特的“两河一山”自然地理标识和“华夏文明之根”历史文化标识。“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要在立足实际的探索中,实现传统优势与美好未来的完美对接;在传承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中,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供给,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凝聚力量。”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马小红说。
遗产“活”起来
用传统文化赋能幸福生活
2021年,凭借着国家级非遗项目“华县皮影”,渭南华州区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这进一步擦亮了当地的文化名片。“在华州,我感受到了浓厚的皮影文化氛围,还走进了专门的皮影图书馆,真是超乎想象。”来自成都的王女士近日这样感叹。
作为提升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华州区图书馆专门开设了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的皮影分馆,在位于少华山下的皮影博览园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沉浸式阅读、了解皮影知识以及动手体验等众多服务。该馆设有皮影发展史长廊、明清皮影博物展区、皮影剧场、制作工坊等特色区域,常年开展的“阅读+研学+旅游”、皮影创新剧目观赏等极具吸引力。
渭南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112项、市级311项,以韩城行鼓、华阴老腔、合阳提线木偶为代表的非遗项目不仅是渭南对外交流的亮丽名片,更是助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依托。
2022年8月“传承非遗·创享美好”首届国际非遗交流周活动
以老腔为例,在潼关,该县的黄河老腔艺人们坚持每周五走进幼儿园,为孩子们培训老腔,而这已经坚持了6年有余。在华阴,“大学生老腔剧社”“老腔团体”等诸多培训演出团队,常态化开展华阴老腔进乡村、校园、景区活动,深受群众好评。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我们要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好用足临渭草编、洽川葫芦、玉女土布等资源禀赋,赋能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武毅说。
送戏下乡“种”文化
高台教化凝聚乡村文明新风尚
“嫽扎咧!我刚还和咱的艺术家们一起唱了两段。”村民田栓乐呵呵地说。近日,渭南秦腔票友协会群英秦腔剧团“送戏下乡秦腔惠民演出”在辛市镇举办。《三娘教子》《福寿图》《清风亭》《忠保国》等秦腔传统经典剧目连演5天,村民们大呼过瘾,并情不自禁地与演员共唱共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戏曲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渭南俗称“戏窝子”,有秦腔、阿宫腔、老腔、迷胡、同州梆子、碗碗腔等多个戏曲剧种,深受群众喜爱。近年来,渭南立足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为民、文化育民,不断创新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特别是通过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以高台教化弘扬传统美德、宣传解读最新政策,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和精神支持。
今年以来,白水县剧团进镇入村,将“一元剧场”从剧团搬到了村部、巷道、地畔边,在全县60余个自然村表演了《庵堂认母》《三娘教子》《四郎探母》《花亭相会》等40多个本戏及折子戏剧目。“把‘一元剧场’搬到老百姓身边,是白水县公共文化服务系列活动之一,就是要让文化活动更好地贴近群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白水县文化和旅游局的一位负责同志说。同样,说起送戏下乡,华州区剧团团长屈小弟一脸的自豪:“我们每年已开展惠民演出200余场次,大家伙儿看戏的热情特别高。每次去村里演出,场场爆满,剧团运营也顺畅起来了。”
“通过变‘院团端菜’为‘百姓点单’,好戏唱到村民的心坎上,‘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工程愈加受到群众的欢迎,成为紧紧把党和政府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心连在一起的连心桥。”李武毅说。
“两河一山”聚豪迈
高品质文旅产品服务人民
“穿越大洋彼岸,我来到中国,选择留在陕西渭南。险峻的华山镌刻着东方智慧,雄壮的黄河孕育着古老文明……”这是来自美国的“洋女婿”罗伯特对渭南的深情告白,他已在渭南生活了十余年,成为当地人口中的“老渭南”。不久前,以罗伯特为讲述主体的专题片《我在渭南这十年》上线,并通过英语、法语、俄语等六大语种将渭南的文化魅力输送到世界各地,同时包括罗伯特的这句话:“心归渭南,家在黄河太华间”。
渭南是黄河、渭河、华山唯一交汇处,“黄河华山,家在渭南”是渭南在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进程中,着力打响的品牌之一,旨在用满满的文化自信推进高品质文旅产品的供给,服务广大群众。
据悉,渭南正在实施“华夏文明之根守护工程”,通过深入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特质,关联形成“两河一山”特色文化数字记忆项目,彰显出为中华文化寻根、溯源、铸魂、追梦的独特探索。计划到2025年,渭南将全面完成“华夏文明之根”守护工程、戏曲振兴培根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程、红色文化基因传承教育工程、乡村振兴文化筑基工程、华彩渭南文化形象塑造工程,在示范区创新发展领域做出独特探索。凭借着这些探索,今年10月,渭南市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检中,获评“优秀”。
“根扎得越深,叶才能更茂;地踩得越实,天才会更高。”马小红表示,渭南将继续把文化资源优势与凝结在老百姓文化血脉之中的自信与自豪,转化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渭南探索;高质量完成示范区创新发展100项重点任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用闪烁着中华文明智慧的特色文化产品,为全国贡献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渭南经验。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