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让云冈石窟永放光彩——山西云冈石窟研究院全力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价值挖掘、文化传播

2020-06-24 13:37 来源: 文旅中国

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  杨渊 

初夏的武周山,和风轻拂,绿树蓝天映衬下的云冈石窟大景区,风景怡人。游人游览其中,静心感觉佛教造像艺术魅力,不时发出赞叹声。  

云冈石窟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宝库,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代表着5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在中国文化相关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且具有世界意义。我们的责任就是牢记嘱托,不负使命,把石窟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谈到云冈石窟的保护与研究,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这样说。

科学保护 让文物留得住

建成1500多年,如今的云冈石窟犹如一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59000多尊佛像仍熠熠生辉。但历经千年岁月洗礼的云冈石窟因经久露天、自然山水渗入等原因,石窟保护也面临着风化剥蚀的威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云冈石窟保护工作,中央、省、市各级政府投入巨资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保护维修,从风化治理工程、防水保护工程到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云冈石窟的稳定性问题基本解决,水害也得到有效遏制,洞窟的保护环境和保护状态大为改善,保护方式也从抢救性转向预防性、研究性保护。

张焯介绍,近年来,云冈石窟保护更多依托科技手段开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冈石窟研究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总方针,把云冈石窟保护放在第一位,先后成立了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彩塑壁画保护研究室、数字化室、遗产监测中心、可移动文物修复室等,把数字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于保护工作中。其中,在五华洞岩体加固、彩塑壁画修复及保护性窟檐建设工程中,数据监测显示,窟檐建设与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明显降低岩体表面风化速度速率。

为了对云冈石窟这一文化遗产保护更加科学规范,云冈石窟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联合编制全国石窟寺高浮雕数字化行业标准;与敦煌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院联手组建了山西彩塑壁画保护修复中心,不仅是对云冈石窟,该中心还面向全省、全国开展古寺院泥塑壁画维修工程。

“目前,借助科技手段,云冈石窟的科学保护得以实现,石窟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以保持。”张焯说:“我们现在之所以能看到稳定、安全且始终微笑着的云冈千万佛,正是因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云冈人始终坚持将保护放在第一位,并全方位不间断地开展有力的保护工作的缘故。”

力创“云冈学” 云冈研究攀上学术新高峰

2019年,20卷本的《云冈石窟全集》面世,这套浩繁巨著用图12710张,收录造像59265尊,编号洞窟45个,是一套全面反映云冈石窟不同时期、不同洞窟、不同艺术风格与艺术特点的全集性图典,史诗般再现了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精华,实现了学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成为迄今为止最完整、最权威的云冈石窟影像谱系资料。用张焯的话说,该全集是对云冈石窟艺术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是云冈石窟研究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代表了“云冈学”研究的新高度。

“这是一代代云冈人持之以恒、努力钻研的结晶。”张焯介绍,在保护好石窟本体文物的同时,云冈石窟研究院在前人基础上,深挖云冈内涵,不断推进学术研究,在诸多领域取得丰硕研究成果,出版了《云冈石窟编年史》《云冈石窟词典》《平城丝绸之路论文集》等数十部学术与普及性读物。

“和敦煌学一样,云冈也是一个多文化多学科的集合体,其中北魏文化为代表,起引领作用,结合了音乐、舞蹈、佛教、建筑、历史、考古、美术、民俗等多方面内容,实际上它是一个北魏文化的总体学问,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学问。”张焯说。

近几年,云冈石窟研究院不断加强云冈石窟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文化价值的研究和宣传,从史学、考古、艺术、佛教等角度,提出了许多新颖而独到的见解,初步建立起“云冈学”科研体系,“云冈学”的脉络、骨架、肌肤、细胞、基因逐渐清晰。

对于接下来的研究工作,张焯表示,让“云冈学”向纵深发展并发扬光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云冈石窟研究院将构建“云冈学”基本框架,明确研究定位与研究领域,确定研究方向,细化学科分类,设定具体课题。同时,为加强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与国际交流,云冈石窟研究院将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联合,召开云冈佛像修复技术论坛。在国内外举办“云冈艺术大展”,使云冈艺术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科技与艺术结合 让云冈石窟 “活”起来、“活”下去

今年6月12日,由110块表面2米见方的3D打印的“积木块”分6层组装而成的等比例高保真复原的云冈石窟 “音乐窟”置身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让远距云冈1500多公里的杭州人体验到了云冈石窟“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神奇效果。这是由浙江大学与山西省文物局主办、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与山西省云冈石窟研究院承办的“魏风堂堂:云冈石窟的百年记忆和再现”特展。展览最大的亮点就是由浙江大学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的全球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

事实上,早在2003年,云冈石窟研究院就开始了云冈石窟数字化的探索,试图通过数字化技术永久保存其珍贵的文物和历史文献。2017年,得益于3D打印技术,他们将云冈石窟三号石窟第3窟制作成了复制品,并在青岛展出。而在2018年,首都北京的居民们又近距离地欣赏到了1:1复制品的第18号石窟的古代遗迹,云冈石窟的文物数字化保护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这种记录方式,永久地保存了云冈石窟及其珍贵文物信息,留下了高精度三维数字化档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志荣说,对文物进行数字化记录,为其建立翔实的数字档案,是文物保护重要手段之一,而打印呈现本身的实现,则表明数字化记录达到了考古记录,特别是测量记录的最高标准。这是实现云冈石窟“活起来”“走出去”,使公众能够一览“穿越”历史繁华的基础。

“高保真复原的云冈石窟“音乐窟”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典范,科技因艺术而获得灵感、充满创造力,艺术因科技而获得新生与传播。”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楼可程说。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