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加快构建共建、共管、共享的服务新格局。作为主要服务主体的数十个民间文艺队,常年活跃在城乡舞台,为群众带来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硬菜”。
进城下乡 桂南采茶戏粉丝多✦
人逢喜事精神爽,好戏连台快乐多。11月8日晚,博白县水鸣镇合光村卧龙坡的灯光球场灯火通明,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水鸣联合采茶戏团正在这里演出,一出出精彩的古装戏吸引了周边众多群众过来观看。
据了解,水鸣联合采茶戏团目前有11人,以演出桂南采茶戏为主,剧目多为《吕蒙正》《董永卖身葬父》《朱买臣》等古装剧,每年演出近300场。除了戏剧演出,剧团同时也唱贺歌,深受农村群众喜爱。
“演戏一举多得,演员开心,观众也开心,人生开心更健康长寿。”梁振业是水鸣联合采茶戏团的台柱,是远近闻名的“红人”,在周边各镇乡村都有众多粉丝。随着交通改善,梁振业还带团到县城演出,参加各种文艺活动。近年来,新媒体成为传播地方戏曲的重要渠道,梁振业的抖音账号经常进行演出直播,吸引了众多粉丝,声名远播。
和水鸣联合采茶戏团一样从乡下到县城演出的采茶戏团并不少,而从县城下乡演出的也很多。2021年11月至12月,博白县桂南采茶戏剧团惠民巡回演出走遍全县28个乡镇和县城众多学校,掀起采茶戏演出热潮,受到城乡基层群众的欢迎。
博白县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桂南采茶戏剧团团长吕光东表示,采茶戏在博白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明末从江西赣南传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桂南采茶戏乡土气息浓厚,属于民间戏曲,用本地语言演唱,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吕光东说,惠民演出是剧团的社会责任,也是对演员的检验。传统戏曲惠民演出进一步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风生水起 民间文艺演出节目丰富多元✦
2006年,桂南采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以来,政策扶持和乡村演出市场发展,推动了博白民间文艺演出的繁荣。截至2021年底,博白全县桂南采茶戏民间团体长期活跃并且登记在册的有29个,其中长期专门从事采茶剧演出的剧团有20多个。
据了解,博白县内采茶剧团大多数为操客家话的地方剧团,由于博白县靠近广东省,整个桂东南地区对客家话风味的采茶戏保持着浓厚的喜爱之情。
和采茶戏整台演出不同,唱山歌形式更为灵活,规模可大可小,题材丰富多样。“党的二十大决策实在高,全国人民乐呵呵,紧跟中国共产党,红色江山万年牢……”近日,在博白县那卜镇那卜村,党员群众用自编自唱的客家山歌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将那卜镇“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万家”系列活动推向高潮。
“博白县是客家大县,那卜镇村民全是客家人,这首新创的《客家山歌颂党恩》在内容和形式上适合群众的胃口,让我们对党的二十大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新屋屯党支部书记罗秀莲说。
除采茶戏、山歌外,博白县内常见的民间文艺形式还有杂技、木偶戏、钱鞭舞、乡傩舞、喃嘟乐、舞龙、舞狮、舞马、唱麒麟等,多达十几项。各种文艺团体均有自己的绝活,吸引着不同群体的参与,演员乐在其中,乡村文艺红红火火。
博白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庞莉表示,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言,基层民间文艺团队及文艺爱好者非常关键,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既消化吸收专业的文艺技能,又将其教授给身边的人,是群众文化的燎原星火。
整合资源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政府对民间文艺剧团的扶持,让想演戏的人可以安心演戏,想看戏的人有更多的戏看,真正“扶”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据了解,随着近年乡村文艺舞台的普及,民间文艺队伍的发展壮大,博白县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和培训力度。与此同时,博白县还注重整合资源,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民间文艺事业发展。
例如,全县共有幼儿园少儿舞蹈戏剧培训中心30个,学生近万人次,培训内容包括主修课程——采茶戏基本功、身段、身韵及唱腔;辅修课程——少儿舞蹈、少儿声乐、少儿模特、少儿播音主持与朗诵等,取得显著效果,为民间文艺传承与发扬注入了新鲜血液。
“通过培养文艺人才、整理完善采茶戏系统、提高采茶戏演员的能力和水平等,让桂南采茶戏再次汇集在博白的乡村城镇、街头小巷、村头村尾。”吕光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