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乘坐观光拖拉机探秘“幽幽谷”
乘坐“铁牛1号”探秘“幽幽谷”,徒步穿越山间悬空吊桥,亲手制作乡间美食、手工艺品……进入11月中旬,尽管天气转凉,但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乡村旅游“热度”仍然不减。
中郝峪村地处鲁山主峰之阳,这里山势连绵、林木繁茂、花果飘香。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得天独厚自然生态优势的美丽山村,十几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近年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中郝峪村人均年收入较10年前增长了20多倍,2019年,该村实现综合年收入35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5万元。
从贫困村发展为乡村振兴“样板村”,中郝峪村的变化,得益于创新实施“全民入股+公司化运营”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中郝峪村全景
“啥是旅游?”“农家乐又是啥?”这是中郝峪村党支部书记赵东强率先提出打造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时,群众们懵懂的反应。
为破解乡村闭塞、村集体经济薄弱、治理水平不高的状况,2003年,赵东强带领中郝峪村“两委”挖掘村内生态优势,自筹1万元资金,确定打造首批5家农家乐。令他们惊喜的是,首批农家乐生意十分红火,当年就收回了成本,于是,1万元启动资金变成奖励金,每户参与者分到2000元奖励。中郝峪村农家乐就这样摸索起步,从5户发展到27户。
当时,为鼓励更多村民参与乡村建设,赵东强就让刚刚大学毕业的儿子赵胜建回村创业。“80后”赵胜建将新思潮带入乡村旅游开发,提出公司化集体运营思路,把全村劳动力、闲置房屋、山林、菜地、果园等有价资源合法流转,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份、村民变股民,总计折合600多万元启动资金,于2012年成立了淄博博山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也在这一年,中郝峪村探索提出“公司运作+单体承包+村民入股”发展模式。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全村旅游项目开发、运营,所有游客的接待、分配和价格由公司统一安排、制定和收取,杜绝业户之间的恶性竞争。公司运营的项目全部承包给村民,村民按照指定价格、经营标准,负责搞好接待、服务等工作。
中郝峪村新近打造的一处乡村民宿院落 孙丛丛 摄
正是这一人人有活干、家家有股份、户户奔小康的“郝峪模式”,带动中郝峪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也进一步丰富了村民收入来源,激发了乡村内生动力。
在村民马大娘家,记者看到,几间闲置的北屋被改造成乡村民宿,能接待两三户人家同时入住,此外,这里作为一处“乡村美食课堂”,还有拿着小地图“按图索骥”来体验做豆腐的游客。“现在咱们村已经打出了名气,一年到头,我很轻松就挣到七八万元。”说这话时,马大娘言语里充满了喜悦。
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营销经理贺达介绍,通过口碑营销方式及个性化方案定制等,团队研学游也成为中郝峪村乡村旅游发展新业态。2017年12月,该村入选了山东省第一批“全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来此开展研学的学生团队越来越多,让景区增添了“人气儿”。“我们每年至少接待8期‘夏令营’,人数多时一期有800多人,这些团队全由营销团队负责对接,区别于普通的导游带队。事实证明这种形式很受欢迎。”贺达说。
研学团队在中郝峪村体验特色美食
据了解,中郝峪村目前设有汇集陶艺、纺织、藤编、木版画等特色民俗展示的8家传统民俗手工坊,配备真人CS、“幽幽谷”牧场等30余项旅游项目,形成了集规模化种植、农副产品制售、旅游、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发展格局,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富裕村、小康村的嬗变,先后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也吸引了人才“回流”。
村民赵宗旗2013年退伍后返村加入乡村旅游开发,短短几年间,他见证了乡村从土路到石板路、从土坯房到砖瓦房的变化。“回过头再看,我感觉当初的决定是对的,这几年的付出也得到了很大的回报。”他说。
中郝峪村依托自然生态打造的“幽谷仙境”
在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像赵宗旗这样的年轻人有50多名,他们除对接市场、运营项目、服务游客外,还积极“走出去”,进行“郝峪模式”的推介与输出。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雷营子村就是“郝峪模式”复制较为成熟的乡村,每到周末,村里农家乐游客“爆棚”。2016年,雷营子村尚有29户贫困户,2019年,全村实现脱贫,村人均年收入达1.4万元。不仅如此,该村还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样板。
把集体运营的理念输出到山东威海市贝草夼村、德州市前杨村,把共同致富的模式输送到重庆酉阳县车田村、石柱县华溪村……越来越多的村庄依托“郝峪模式”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上脱贫奔康的致富路、幸福路。
(除署名外,图片均由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