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作家代表
王勇
1968年生,江西萍乡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京剧院院长。著有作品《萍踪集一一咏之剧作选》《玉堂春》等。编剧作品有人偶剧《鹿回头》,话剧《国之大臣》,儿童剧《飞啊飞》,民族歌剧《星海》《呦呦鹿鸣》《天使日记》《红船》《侨批》,音乐剧《三星堆》、舞剧《红高粱》《天边的鼓声》《唱支山歌给党听》,喜剧《生死之间》,京剧 • 黄梅戏《英子》,京剧《藏羚羊》《大漠昭君》《项羽》《墙头马上》《告别迷茫》《东方大港》等不同戏剧品种和戏曲剧种三十余部,创作并拍摄电视剧百余集。获文华大奖、文华剧作奖、文华大奖特别奖、中国话剧金狮奖编剧奖、曹禺剧本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
戏剧文学首先是文学,剧作家首先是作家。看着“作家朋友 欢迎回家”这么温暖美好的词汇,不禁想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今天的发言题目是:“回家真好!”回家了,置身于中国现代文学馆,感受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文学大家的生命气象、精神气韵,见到诸位知名作家、编剧朋友们,更欣喜向往于中国文学发展的蓬勃未来和火热的明天。
文学是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国作协是作家、编剧等文学工作者的精神家园。籍由文学,我们描绘生命的崇高,抒写时间的无限,喟叹世界的变幻,这里深刻蕴藏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生命记忆、民族情感。
从中国戏曲史来看,文学滋养了戏曲艺术的成熟与繁荣。历史上中国戏曲的几次起落同戏曲文学创作的起伏密切相关。元杂剧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形成,由元代文人阶层与民间艺人共同组成书会,专门从事杂剧的创作,产生了大量优秀的剧本。剧本中有唱词、宾白,还有提示人物动作的“科”,既可以作为演出脚本,又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极大促进了戏曲艺术形态与结构的成熟。及至明代中叶,戏曲逐渐兴盛,随着《牡丹亭》《玉簪记》《中山狼》等一批优秀传奇作品的出现,对角色如生、旦、外、贴、丑、净、末进行了细分。能够对角色进行细分,是以文学剧本中丰富的人物形象刻画为基础的,也就是以戏曲文学的笔力、功力为基础的。正是戏曲文学的长足进步,推进了戏曲艺术的兴盛繁荣。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在戏曲文学史上极具价值的作品,其剧本文学自身就引人入胜、独树一帜,奠定了作品的精神底色和美学格调。编剧为导演的二度创作提供了一个轴心,为演员的舞台创造提供了一个典型,戏剧性、舞台性只有在文学性的基础上才可能绽放光彩。
在近二十年,逾三十部舞台剧作的历程中,我深感“乐、舞与诗歌同源”,舞台创作离不开诗意的书写和诗化的结构。老舍先生曾经勉励青年剧作家“要写写诗”,这不仅是要求剧本语言具有文采,更是对剧作提出了具有诗思意境的结构要求。我理解,要把“剧”当作“诗”来写,以诗情燃烧内心的火焰,以诗意、诗境牵引和编织剧作结构,起承转合没有定式、自有节律,或缱绻悠扬,或峰回路转,密密缝合、匠心独运地呈现出诗化的生命样态。以我创作的歌剧《红船》为例,我以“我有一个梦”这一核心咏叹串联起主要人物和情节。这一个“梦”汇聚起中国共产党的梦、中国人民的梦、中华民族的梦,空间与时间被不断解构再建构,表现苍海沧田的世纪流转、滚滚向前的历史节奏,唯有这一个“梦”耀眼灼热、生生不息,成为全剧的诗眼。把“剧”当成“诗”来写,便是以文学的最高标准来要求剧作了。
改编、演化文学作品亦是有益的戏剧创作手段,脱胎于文学作品的戏剧经典也不胜枚举。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根据唐代诗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改编而来;汤显祖的《南柯记》改编自唐代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京剧的荀派名作《霍小玉》,则是由唐传奇《霍小玉传》改编而来。
文学与艺术形式之间的交互、渗透,一方面为艺术生态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另一方面又不断激发了文学作品呈现出崭新的生命形态,使其持续焕发生命力。我们看到一批小说家和诗人创作剧本,远一点的有郭沫若的《屈原》,再晚一些的有老舍的《茶馆》、刘恒的《窝头会馆》。近年来,文学家莫言更涉及话剧、戏曲、歌剧的创作,剧作家陈彦也创作了小说《主角》《装台》《喜剧》。我们还看到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被创作并搬上戏剧舞台。《白鹿原》《平凡的世界》《活着》《红高粱》等优秀文学作品,经过多种艺术形式的演绎,在不同时期、不同舞台上都散发着恒久的魅力,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我曾将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为同名舞剧,由青岛歌舞剧院演出。其间三易其稿,确定了颠轿、野合、祭酒、丰收、屠杀、出殡六大章节,将炽热、浓烈、恣肆汪洋的小说文字转化为舞台上跃动、变幻的肢体语言,使观众通过舞蹈的形式体验到了郁郁葱葱、坚强不屈的生命力量。
近年来,国家京剧院坚持从文学经典中汲取创作养分,我在剧院提出了“改编经典名著、经典名剧”的“两改”创作思路。剧院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陈彦主席的作品《主角》的唯一戏曲改编权,创作同名现代京剧《主角》。原著小说笔触细腻,铺陈了一代名伶从放羊娃到秦腔皇后四十余年的“主角”成长史,同时又在时代风云变幻中描摹了传统戏曲的跌宕命运,写尽冷暖况味,饱含人间温情。将其改编为京剧剧本,实有难度。该剧自2021年立项,剧院多次召开研讨会,第十四稿才基本令人满意。目前,现代京剧《主角》已经落地创排,这将是国家京剧院在现代戏创作中攀登艺术高峰的一部精品力作。同时,国家京剧院还将探索改编明传奇《牡丹亭》和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在京剧舞台上展现文学的千载遗韵。
作为一个剧作家,能够加入中国作协大家庭,我倍感荣幸、倍受鼓舞。我将持续增进文学与艺术的交流互动,推出更多优秀作品,让中国文学艺术星河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