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不忘初心,让潍坊风筝飞的更远更高

2020-09-29 15:35:45 来源: 潍坊文旅

威武的巨龙、彩翼的雄鹰、卡通的老虎、翩跹的蝴蝶……这些令人惊艳的彩绘风筝,都为潍坊风筝这个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增光添彩。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北濒渤海湾,南临黄海,春天风多雨少,且风向单一,瞬时波动小,风力基本呈正态分布。正是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产生了潍坊风筝,其生产制作集中在寒亭区杨家埠一带和奎文区、潍城区。潍坊风筝兴于明初的杨家埠村。那时,村民已有木版年画的刻印技术,利用每年春天的空余时间,用印年画的纸张、颜料,绘制出各种图案,扎制风筝。开始时仅自娱自乐或馈赠亲朋好友,后逐渐发展为商品。至乾隆年间(1736—1795),风筝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手工业。

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兴盛并且走向民间却是在明代。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潍坊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也是山东省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风筝最开始用于军事上的,用于通讯和侦探方面。《鸿书》就有相关的记载:"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在近代中东战争中出现使用风筝的战术,将风筝的骨架通过竹子和木架搭建而成,在尾部悬挂一个燃烧弹或者燃烧木块,在巴以边境放飞,在飞到以色列的目标地就剪断风筝让其自由坠落,降落到地面后逐步引发大火。风筝成本低廉,但是造成损失巨大。

明代潍坊风筝以板子风筝为主,后逐步形成了以硬翅风筝为主,以长串蜈蚣为最(最长可达三百六十多米)、软翅风筝为巧、筒子风筝为奇的造型系列,内容有人物故事、鸟兽、鱼虫等。目前,西杨家埠村风筝扎制专业户近百家,风筝品种达三百余种,年产近百万只,主要传承人为杨其信、杨其民、杨连敏、杨乃忠、杨学顺等。

潍坊风筝具有起飞平稳、放飞高远的特征。无论是软翅、硬翅还是串式、立体式的风筝,除了板子风筝需要坠外,其他不需要任何辅助物都能平稳地直升蓝天。其扎制方法虽简单,少则竹条三根,多不超过七根,但讲究竹条均匀、骨架周正、左右对称、重心拴线,形象简练,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但近年来,因考虑制作成本而忽略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变换了材料,使用尼龙布和炭素钢管,丢失了传统技艺,也失去了潍坊风筝的地方特色。

潍坊风筝传统的制作技艺,包括“扎、绘、糊、放”四道工序。扎,就是要为风筝的骨架选、破、削、修、弯、扎竹条,还有祖传的口诀:一头一腹一尾根,两膀对扎半圆形,中腹应按双分计,尾竹上端中线寻。绘,专业画家一般绘人物和历史故事,其特点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画面清新、色调雅致;而民间艺人画家主要吸收年画的特点,内容多为吉祥欢乐,构图饱满,线条粗犷,色彩以红、黄、蓝三色为基础色,重笔浓抹,色调明快。糊,方法有两种;一是把纸包贴在竹条的四个面上,此法叫“包边儿”,二是把纸包贴在竹条的两个面上,待浆糊干了之后,用刀把多余的纸裁下来,这种方法叫“裁边儿”。放,放风筝的工具有线、绕线工具和供游戏用的各种附加物。要熟练地一手拉线,一手打轮,才是专业玩法。

潍坊每年都会举行国际风筝节,时间是在每年4月的第三个周六,今年因新冠疫情,延后至9月举行。潍坊当地很多人都会制作风筝,潍坊的很多超市里都有风筝陈设。风筝很多人都玩过,记忆中小时候路过卖风筝的摊位,都会央求家长给自己买一个,之后便和小朋友一起找一个微风吹拂的好时光,在广场或草场上放飞手中风筝。潍坊风筝能够选进非物质遗产之中,既有文化的原因也有人文的原因。潍坊的手工艺积累使风筝制作工艺愈加出彩,潍坊的风筝销往世界各地也促进潍坊的经济快速的发展。而在当地人眼中风筝不仅仅是赚钱的工具也是对童年最初的记忆。

经过时间的洗礼,潍坊风筝的花样很多,除了生活中常见的鸟型风筝以外,风筝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例如龙形,人形,蝴蝶,蜻蜓等多样化形状。在潍坊当地你可以找到超级巨大的风筝,也可以做找到比手掌还小的风筝。风筝基本的制作方法很简单,但是想要做好,并且做出花样来,就要求民间艺人的细心和耐心了。新花样的风筝出现后会被多数人追捧,追捧之后就会出现大量的模仿,所以要求手工艺者的不断推陈出新。潍坊风筝同中国许多民间艺术形式一样,除了娱乐以外,也是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的载体。风筝除了作为玩具,还寄托着人们的思念。在古代大门都不能出的时代,女孩子不能随便和男生说话,风筝也是一种传情手段。

“梦想就如同一只放飞了的风筝,不舍追逐,梦境便近了,如果放弃,只会越来越远。”只要不忘初心,梦想从来不远。 传承一份古老的技艺,发扬一种创新的精神,在潍坊风筝非遗技艺传承人的身上得到聚合与弘扬,从单纯传承到创新传承再到产业化,他们所走过的非遗传承之路,树起了一个传承国宝技艺的形象典范,从而让潍坊风筝飞的更远更高! (剑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