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从小到大听到过很多耳熟能详的民歌,甚至还能哼唱几句。我国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搬运、祭祀、娱神、仪式、求偶等活动中开始了他们的歌唱。
民歌是每个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时期创作的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特色的歌曲,是每个民族劳动人民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就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创作者是谁,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民歌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覆盖生活的不同层面,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除了娱乐作用外,它在社会生活中还具有许多实际功用。
仡佬族民歌中的题材较为广泛,虽然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但作为口头文学形式的传唱却为生活带来了无比的乐趣,同时也传承了自身民族文化。
贵州省聚集了96.43%仡佬族人口,其余各省份都有分布,以杂居为主。贵州聚居地主要为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于贵阳、六盘水、遵义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还会仡佬话,汉语已成仡佬人的交际工具。一部分人还会讲苗语、彝语或布依语等。
艺术特点
仡佬族人在生产劳动中,男女青年社交场合里,节日喜庆亲朋宴请时,常以歌声抒发情怀,有“打闹歌”“号子”“山歌”“盘歌”“古歌”“情歌”“牧歌”“闺怨歌”“长工歌”“哭嫁歌”等。曲调不同,各有特点。古老的民歌以三言、四言以至十余言不等的长短句组成。近二三百年间,受汉族诗歌体裁的影响,多用七言绝句或古风体,并多借用汉语词句。
山歌兼具赋比兴、押韵,类似七言绝句诗体,也有用仡佬语歌唱的长短句形式。寓哲理于歌词,显情趣于歌声,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比如“盘歌”,一问一答,多是即兴而发、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歌的形式表达,歌词生动诙谐、灵活多样,不仅富有趣味性和知识性,且音韵优美,自成一格。
仡佬族山歌的唱腔,有高腔(假声)山歌、平腔山歌、低腔山歌。酒歌曲调明快,气氛热烈。古歌、祭祀歌在节日庆典、祭祖时唱,曲调庄严肃穆。丧葬歌曲调低沉忧郁;有些唱词曲调如同念经。哭嫁歌如泣如诉,曲调悲戚。打闹歌属有伴奏的劳动号子,其音乐与当地山歌、花灯、高台戏、板凳戏、民间小调有密切关系。打闹歌按劳动时间分齐田号(有说板、唱号,用于早晨开工之时,唱号有快慢松散之分)、催闹号(用于早饭后的劳动)、花花闹(用于吃“晌午”后,有独唱、齐唱、对唱、重唱、领唱、合唱等)和放闹号(用于晚饭前的劳动中)。其曲调、节奏欢快、鲜明。
仡佬族民歌有《八月十五走坡来》《我家住在龙潭边》《仡家幸福花》《仡佬族敬酒歌》《情姐下河洗衣裳》等歌曲。
传承发展
民歌是农业生活的产物,农业文明与民歌是一种依附的关系。物质的发展与快节奏的生活使民歌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生存环境的改变,使民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原生态民歌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随着电视的出现,农村的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很多人对民歌失去了兴趣。
不论是作为史料还是作为创作资料,或者别的用途,民歌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如何很好的对原生态民歌进行传承与发展已显得极为重要。当然首先我们应该做的还是要先对它们进行保护,保护好了流传下来了,才能更好的去发展。日前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关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示名单中,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申报的仡佬族民歌作为传统音乐项目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