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正月十五那天,当夜幕降临,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和绚丽的烟花,汪满田村4个村民小组的鱼灯从村里的四面八方汇聚,闪闪发光的大鱼,从古镇的街道上游过,红白相间的鳞片翕张,鱼身不时摆动。这一梦幻般的场景,来自安徽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的嬉鱼灯,而这个拥有800年历史的古村,因为一条传承了600年的“大鱼”而散发出时代新彩。
2022年,汪满田嬉鱼灯活动再掀高潮,游客累计超过1万人,在给游客带来颇为震撼的传统民俗表演的同时,各种精制灵巧的小鱼灯也深受游客的青睐。据初步估算,元宵节期间,小鱼灯的线下销售额就有7万余元,线上订单近15万元。“汪满田鱼灯,以其稀缺的不可复制的民俗资源,赋予汪满田村乡村振兴发展优势,文化和传承也正释放出汪满田村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也一直关注和探索着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挖掘、传播与发展,在谈到汪满田村“活”起来、“火”起来的鱼灯时,他喜悦又欣慰。
乡村振兴,文化是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村着力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优势,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加快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将文化产业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以文化振兴有力促进乡村振兴。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生导师孙小荣表示,乡村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乡风的培育淳化、乡史的教育传承,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乡村文化更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彰显区域发展实力的重要标识。根植本土文化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最基础、最核心、最有力的环节。
分散在河北张家口蔚县的明代古堡,见证着曾经庇佑人们数百年的家园的衰落和消失。随着坚守的老人越来越少,坍塌的老宅越来越多,门楼、戏台、祠庙和民居越来越残破。为了让穿越千年历史云烟的古堡“活”起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近年来,蔚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持续强机制、拓产业、兴文化,促进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的有机融合,描绘了一幅古堡振兴的壮美画卷。
为提升蔚县的文化品位和内涵,当地政府将一处有着300余年历史的清代宅院改造为“昔古回院”。设计师万全在保持原有三进院格局的前提下,在院子中央设计了一座可拆的仿古建筑,既实现了古建筑的保护利用,也兼顾了整个院落的功能丰富。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蔚县的剪纸文化,“昔古回院”还特别设计了展厅,并摆满戏曲人物画,充分展示出本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昔古回院”还会不定期举办民俗文化互动和体验活动。
孙小荣表示,本土文化能够衍生体验内容、营造消费场景,使得乡村从视觉式“观看”实现参与式“好玩”,如果缺少乡村文艺、手工艺等这些更具有文化质感的场景支撑,乡村振兴就缺少更细微、更深刻的文化表达和呈现。更重要的是,在地文化资源的创意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不仅会对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产生积极的连带效应,更将推动在地文化可持续产业化的生态系统形成。
在距离河南登封市区西北部5公里处的杨家门村,曾经是少林寺僧人云游行脚的一处落脚地,却因年轻人外出打工而逐渐走向没落。在少林寺习武修行的陆海龙师父从民间找来一些老木匠、老泥瓦匠,以修旧如旧为原则,让一座座老房子重新恢复了生机,并将现有生态环境与嵩山特有的儒释道文化的影响力相结合,打造了一个集生态、文化、静心养生的未来大教育平台。
目前,禅心居梯渡山舍开设了嵩山禅武少年研学活动、非遗文化体验研学活动、千年民俗体验研学活动、国学礼仪研学活动、青少年素质拓展等多种形式的实践体验课程,年接待量达30万人次。“这也说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意识到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和珍贵。”卜希霆说,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参与到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文化和个体的价值再造。汪满田村的鱼灯已经是返乡过年的“90后”“00后”挑大梁,除了参与到嬉鱼灯的传承中,他们还通过抖音等互联网平台积极对外宣传推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魏翔表示,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乡村振兴是一个乡村经济增长和乡村社会发展的过程,前期,更依赖于资本和人才,一旦上升到更高级的阶段,文化、制度、习俗等将起到基础和核心的作用。
孙小荣认为,未来,本土文化要想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要具备市场化思维、要具备媒介化意识,更要在守住本地文化的原生性、本真性的同时,追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 张 欣)
北京市门头沟区:
打造“小院+”演艺新空间
助力文旅融合“破圈”
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 王伟杰
▲ 门头沟小院有戏表演现场 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话剧、昆曲、乡村民谣等沉浸式演出在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精品民宿群“小院剧场”轮番上演,赢得游客的热烈掌声。“五一”期间,由门头沟区委宣传部、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门头沟“小院有戏”文化品牌系列演出在门头沟区爨底下、柏峪、田庄等精品民宿群精彩上演,为游客奉上一道道文化盛宴。
门头沟区地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长城文化带的交汇点,拥有着独具特色的民间民俗、古村、古道和史前文化、长城文化、元曲文化等人文资源,文化底蕴深厚。为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门头沟区主动融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深入挖掘地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长城文化带交汇点的独特优势,推动文旅资源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以期更好地找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推出‘小院有戏’文化品牌,就是借力‘大戏看北京’文化金名片,探索把文化演艺导入民宿业态中来,更好地赋能民宿产业发展,打造‘小院+’演艺新空间。”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夏名君告诉记者。
据夏名君介绍,为满足游客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门头沟区针对不同地域“小院剧场”开展差异化特色文艺演出,引入老舍的《茶馆》、昆曲、相声、燕歌戏、草坪音乐会等不同类型的艺术门类和表演形式,采取传统与现代、精品与民间、静雅与活力相融合、相碰撞的方式,带动地方演出提质、迸发文化创新活力,给游客不一样的文化体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今年“五一”期间,“门头沟小院”的入住率和营业收入与2019年相比分别增加229.46%和325.26%。
“‘小院有戏’活动受到广大市民和游客的普遍欢迎,拉动了文旅消费市场的复苏。”夏名君说,“打造‘小院有戏’文旅消费新场景,通过空间上的突破,推动文旅融合的‘破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据了解,门头沟区现有精品民宿96家,正着力打造潭柘寺镇、王平镇、斋堂镇三大游客集散中心。为更好地承接微度假目的地的外延,门头沟区根据地域山水、文化资源禀赋,将全区精品民宿划分为12个片区,如在民俗文化集中的片区引入燕歌戏等传统剧目,让市民体验山地戏曲的魅力;在生态山水为主的片区引入草坪音乐会等形式,发挥山水田园的独特优势;在古建筑集中的片区引入昆曲、音乐会等演艺形式,打造演艺新空间,激活消费新场景。
门头沟区在“小院有戏”文化品牌谋划之初,就充分考虑小院与农村集体经济、农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推动企业与村集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公司+集体+农户”三大主体利益联结机制,让村集体和村民享受门头沟“小院+”带来的红利,村集体通过参股、管理等方式获取收益,小院精品民宿发展进一步带动农业种植、采摘等周边产业发展,将周边旅游资源导入小院之中,村庄人居环境通过发展小院得到改善提升,实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成为门头沟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未来,我们将不断探索延伸拓展‘小院有戏’品牌内涵和外延,打造‘小院+’系列子品牌,促进乡村民宿特色发展,为农民致富、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比如,打造‘小院有礼’,搭建非遗文创、农产品展销的平台;打造‘小院有朋’,发挥小院对外交流、国际交往的功能;打造‘小院有学’,搭建地质研学、观星、观鸟、陶艺等平台。”夏名君表示,门头沟区还将持续推动“小院+田园综合体”建设,拓展“市民菜园”空间,更好地融入乡村振兴的大局之中,不断丰富“小院+”内涵,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有效路径,实现共同富裕。
山东沂南:
打造沉浸式演艺IP,
描绘乡村发展新画卷
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 张 欣 文/图
▲《跟着共产党走》沉浸式演出现场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一曲《沂蒙山小调》拉开了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山村剧场沉浸式情景剧《歌声里的红嫂》的序幕。这里至今仍保留着抗日战争时期的乡村风貌,旧石磨、老房子,演员身上破旧的衣裳,更让现场观众“穿越”到几十年前的沂蒙老区。
常山庄村地处八百里沂蒙腹地,是沂蒙精神和沂蒙红嫂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歌曲《跟着共产党走》在这里诞生。为激活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近年来,沂南县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建设红色旅游与教育景区,打造沉浸式红色演艺项目,积极推动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让红色旅游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2021年,沂南县以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青代会会址所在地常山庄村为依托,保护性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充分尊重常山庄原有生态环境条件,改造了7处沉浸式小院,并以“普通百姓,国家英雄”的沂蒙红嫂为主线,挖掘红嫂感人故事,推出《妇救会》《民兵连》《识字班》《跟着共产党走》等7部剧目。
演出剧本根据相关史料和当地群众描述的事实进行创作。演艺展现“乳汁救伤员”“火线桥”等红色故事。演员是当地农民和文艺爱好者,他们从小听着红嫂的故事长大,地道的乡音更是让游客切身感受艰苦卓绝的抗日岁月和沂蒙人民拥军支前的无私奉献精神,彰显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沉浸式演艺让昔日沉寂的乡村焕发了新生。“红色文化+沉浸演艺”的模式,提升了旅游经济,为村民就业带来更强劲的动力。此外,常山庄村还继续构建集研学、休闲、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发展体系,进一步叫响“红嫂”旅游品牌,壮大集体经济。
今年“五一”小长假,沂南县坚持以提升游客体验为导向,在稳定文旅市场基础上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旅活动,乡村休闲游、文化体验游、研学游等深度沉浸式文旅产品成为“五一”假期市场供给的主旋律,旅游消费市场繁荣火爆场面再现,综合效益同比增长明显。
红色是沂南最亮的底色,目前,沂南县正在加快推进《沂蒙母亲》《我为亲人熬鸡汤》等沉浸式情景小剧走向市场、走向大众,同时实施“沂蒙星河”数字文旅项目,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视觉等技术,推动文旅场景数字转型、文旅内容融合创新、文旅产业智能升级。未来,沂南的红色景区将以当下流行的方式,结合红色故事与剧本杀,不断为游客创新打造全业态的体验,充分展示老区精神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四川德格:
德格文化“活”起来 文旅产业“火”起来
中国文化报记者 卢 旭
▲“激扬手中笔 书写新时代”书法大赛在德格县举办 德格县社科文联供图
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德格县,地处四川西部藏区的中心位置,是康巴藏文化的核心区。这里不仅有新路海、卡松渡、多瀑沟等自然生态景观群,还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格萨尔》,文化艺术底蕴深厚。
为了弘扬当地传统文化,2021年,德格县中学成功申报为四川省曲艺学校,建立“德格县青少年非遗传承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设“格萨尔百人说唱班”“格萨尔藏戏班”等非遗传承班,邀请国家级说唱艺人阿尼和3名州级非遗传承人、8名县级非遗传承人担任教师。
在近日举办的“格萨尔文化曲艺展”上,丰富多彩的曲艺展演活动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展现格萨尔文化。四川省曲艺学校带来的格萨尔舞蹈,国家级、省级、州级格萨尔说唱艺人的说唱表演,德格县扎西持林格萨尔文化研究基地的艺人带来的格萨尔舞蹈《岭卓》等获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这我是第一次来德格,以前在电视里看到过藏戏表演,但在现场观看太震撼了。”从江苏自驾来到德格的游客高润东激动地说,“在德格露营了几天,接触到当地的民族文化,丰富了我的个人经历。德格之旅不虚此行。”
德格印经院是三大印经院之首,其藏族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德格县委、县政府重视雕刻技艺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输出,助推德格雕刻技艺文化全面展示交流。近日,德格县举办第一届雕刻技艺研讨会,吸引了来自西藏、青海、四川等地的雕刻技艺专家,共同探讨雕刻技艺的传承发展。研讨会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雕刻传统技艺,也为广大雕刻技艺工作和爱好者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
德格县社科文联主席牛美翁姆表示,文化技艺的传承不仅靠一代代人的执着,同时,也需要对其内涵与技艺进行创新,赋予其与时俱进、令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形象、新体验。“要让大众参与认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互鉴活动,展现民族文化特色,吸引八方来客。”牛美翁姆说。
近年来,德格县抢抓融合发展机遇,进一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康巴文化中心、格萨尔王故里、南派藏医药发源地、中国藏族传统手工艺之乡”四大名片,成功建成19座扶贫车间,通过推出“文化博览”“红色文化研学”2条精品路线,让德格文化“活”起来,文旅产业“火”起来,助力乡村振兴。
云南大理:
唱响幸福歌 奔赴振兴路
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 王添艺
▲ 中国民歌展·大理情歌汇活动现场 邓立峰 摄
远离喧嚣的都市,去苍山洱海畔涤荡心灵,于风花雪月间品味人生,云南大理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孕育出大理蓬勃兴旺的民宿行业。作为国内赫赫有名的民宿聚集地,大理现有民宿7000余家,源源不断的客流量、居高不下的入住率,推动大理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升级,也加快了大理地区乡村振兴的脚步。
对于汉、白、彝、回、傈僳、苗、纳西、壮、藏等多民族世居地的大理而言,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和传统体育是一笔丰厚且独特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唢呐调、弥渡民歌、剑川白曲、本子曲、哑舞、打歌、霸王鞭,美妙的音符搭配动感的节拍冲破了文化和语言的壁垒,展现出大理儿女积极热情的质朴性格;赛马、射弩、吹枪、秋千、陀螺,拼搏的汗水融入无畏的勇气,成就茶马古道、蜀身毒道交汇地人民爽朗团结的飒爽英姿。
如何更好地发挥当地文化和旅游资源价值,将其转化成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大理有自己的思路。多年来,大理立足于自身资源特色,以多元的文体活动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突破点,搭建美美与共、主客共享的文体、文艺展示平台,整合资源、拓展渠道,积极培养相关人才,文化振兴之路越走越宽,也成为吸引游客来大理旅游的一大亮点。
为从越来越丰富的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让当地吃上、吃好旅游饭,大理根植当地文化土壤,打造地方文旅品牌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大理各民族物资文化交流的传统盛会,“三月街”民族节既是民族狂欢节,也是云南的游客盛会,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据了解,在刚刚结束的2023“三月街”民族节期间,共举办“唱着情歌去大理——中国民歌展·大理情歌汇”、大理“三月街”民族节古街场文化惠民演出暨全州文艺调演、第二十三届“大理洞经古乐”展演、第二十二届民族民间原生态歌手大赛等各类文艺演出140多场,同时,来自省内外的269名运动员在本届“三月街”赛马大会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激烈角逐。“三月街”民族节期间,共吸引57.51万人次游客感受大理的热情与魅力。
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不仅为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也进一步丰富了其精神文化生活。“特别为我们的传统文化骄傲。”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村民施女士高兴地说,她6岁的女儿已经在各类惠民演出的耳濡目染下学会了十几首白族民歌,“我希望这样的活动能越来越多。”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服务百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着力做好‘五抓五力’,努力实现‘五个一批’的工作目标,以文艺力量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大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说。
2023年5月24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根植本土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