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看见文物 | 文字的萌芽——刻画符号陶尊

2021-01-08 17:34:04 来源: 文旅中国

画符号陶尊,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文物,或为祭器礼器。高59厘米,口径38厘米,底径8.5厘米,1979年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出土。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为山东龙山文化的源头。

大汶口遗址  图源网络

另外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后得出数据,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

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灰陶和黑陶的数量较少。陶器的制作以手制为主,轮修技术已普遍使用。纹饰有弦纹、划纹、乳丁纹、绳索纹、附加堆纹、锥刺纹以及指甲纹等。彩陶数量增多,且花纹繁缛。其中圆点、弧线以及勾叶纹,与仰韶文化庙地沟文化类型相似,可能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影响。中期以夹砂红陶的数量最多,次为泥质黑陶和灰陶,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的数量最少。这件大口陶尊形体较大,夹砂陶,筒形深腹,厚壁,尖底,器表饰篮纹。外壁靠近口沿处刻有一个象形符号,仿佛是在一座山上嘉立一株大树,具有抽象与写实的双重特点。

刻画符号陶尊  杨晓君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及江淮流域的许多文化遗址都发现有大量的象形类刻画符号。其中,大汶口文化的刻画符号陶尊分别出自陵阳河、大朱家村、杭头及诸城前寨等遗址,另外在安徽蒙城尉迟寺等遗址也发现有相同或相似的刻画符号。刻画符号陶尊多竖立于墓主人的脚端,刻画符号朝向墓主人,部分符号还有涂朱痕迹。这些刻画符号目前已发现30余个,可分为8类,其象形元素主要包括日、月、山、树、锛、王冠等。由于这些刻画符号一般只是单独出现,无法体现刻画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与文字的关系尚待讨论,多数古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至少可以被视作为文字的萌芽。

刻画符号陶尊  杨晓君 

这件大陶尊是一件盛酒的祭器,尊上刻有符号,可能表示高耸的树。山东省莒县出土的另一件大陶尊上刻有符号,学者认为表示日、月、山。至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已形成“天地、人、神”三界的世界观,而巫师则是往来于三界之间沟通人神的使者。在巫术世界中,山和树都是通天的天梯,巫师藉助天梯上天入地,上达民意下传神旨。陶尊上的刻符当有天梯的寓意,祭祀时由巫师顺天梯上天通报天神,让天神享用陶尊中的美酒,取娱于神,让神赐福于民。

大汶口遗址共发现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100余处,并出土了大量生产生活用具,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说明私有制已经出现。大汶口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当地居民的埋葬形态,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大汶口遗址的发现还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浙江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责编: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