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9月11日起,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推出了跨界对话沙龙活动,首场跨界对话沙龙围绕电影与文学议题展开。
沙龙活动中,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国家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冉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梁鸿,央视著名主持人张越齐聚一堂,对文学电影化改编的特征、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电影化改编异同、非虚构文学与非虚构电影、文学和电影的艺术创作逻辑等议题展开探讨,在交流中为观众打开了新视野。
回顾沙龙讨论内容,戴锦华提到,文学和电影在叙事上具有相似性,但媒介和语言系统完全不同。电影美学革新和文学革新生发自同样的精神土壤,二者互相影响、彼此启发。
冉平认为,文学创作和商业电影创作有着各自的表意系统,文学作者向影视领域跨界时必须转换身份与思维,按照类型电影的套路进行创作和精准计算,而这往往对文学性造成伤害。
张越则就非虚构文学和纪录片的异同发表了看法,并就影视作品的女性刻板印象问题与嘉宾们展开讨论。
梁鸿表示,电影评价需涵盖多个维度,商业电影的市场意义和艺术电影的思想性、影像意义均应被纳入考量范畴。
围绕电影与文学细分领域之间的关系与影响,跨界对话沙龙将继续聚焦电影与文学,9月18日,第二期跨界对话沙龙活动将围绕“电影与戏剧”为议题开展,拟邀著名戏剧导演王晓鹰、央视著名主持人张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田卉群、北京央华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可然等出席活动。
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希望通过与业界专家展开跨学科、跨领域的对话,在深度交流中碰撞思想的火花,从独特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助推电影学术与实践的发展,不断打破思维界限,展望电影与文学互哺的未来趋向。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