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展示客家山歌在社区传承与发展的新成果,进一步弘扬广州非遗的当代价值,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由广州市越秀公园和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广州市越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喜迎二十大,歌墟传心声——发现客家山歌之美”主题歌友会,于8月12日在位于越秀公园的越秀山客家山歌墟举办。
本次歌友会由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广州客家山歌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徐秋菊作为总策划,邀请了广州客家山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音乐专业师生、广州客家山歌爱好者等近300人参与演唱,演出团队分别来自广州客家山歌传唱总队、越秀洪桥客家山歌协会、从化客家山歌队等12个不同社区或学校,覆盖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多个年龄段。
作为广州市“非遗在社区”典型孵化案例之一,这是广州市各区客家山歌队首次在原生态歌墟联合演出。各山歌队通过独唱、对唱、合唱形式,让观众深度体验了一场来自山间、稻田和城市的客家山歌盛会,集中反映了广州客家山歌作为客家山歌独立流派的特征和内涵。
特色唱腔齐上演
本次歌友会,广州各区山歌队和传承人精心铺排了原生态山歌、改编山歌等不同种类曲目表演,主题涵盖歌颂祖国、家风家训、乡村振兴等内容,从舞蹈动作、服装道具、乐队伴奏等多方面展现新时代客家山歌风采。
“喜迎二十大”是本次歌友会的主题。“百花园里百花香,全国人民乐洋洋。山歌喜迎二十大,奏响神州新乐章。”黄埔区客家山歌协会一曲《山歌喜迎二十大》,以质朴的歌词、美妙的旋律与发自肺腑的吟唱,表达了客家民众对迎接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的欣喜之情。
“石崖流水响叮叮,山歌来话大家人,尊老爱幼做得好,家和才能万事兴。”天河区客家山歌协会演唱的《家和才能万事兴》唱出了客家人的好家风。“百花争艳满园春,惠民政策到乡村。农民增收又增产,喜报叠叠似锦云。”广州市客家山歌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郭桂娇独唱的《和谐美丽新农村》深情歌颂了在党的领导下乡村振兴的新面貌。
歌友会现场,广州客家山歌特色唱腔齐齐上演,为打响这一客家山歌独立流派的知名度、系统梳理其特征和内涵迈出新的一步。如大部分曲目采用了广州客家山歌中普遍流行的体裁《四句板平声》,而广州市客家山歌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郭桂娇带来的节目《和谐美丽新农村》则采用了独特的《过山拉》唱腔,白云区太和一小山歌队带来的《少年强就国家强》则用了《四句板沉香调》的唱腔。
今年5月,广州客家山歌成功入选第八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充分总结广州客家山歌在社区传承发展的现状和流派特色,自今年5月起,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州客家山歌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等,通过采风、走访、观摩表演等形式进行项目调研,深度摸查广州客家山歌非遗项目发展现状,挖掘其历史源流和本土特色。
数百年来,广州客家山歌在本土文化的影响下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形成了《四句板平声》《过山拉》《霸腔山歌》《舞春牛》《圣公调》等独具广州特色的唱腔。其中,《四句板平声》为一二四句平声押韵,三声仄句,极具自然生态韵味;《过山拉》是广州增城、从化、黄埔等地区特有的客家山歌歌调,它以散板为主,节拍松散,节奏自由,演唱时宽广、缓慢、拖拽、颇有随心所欲之感;《霸腔山歌》借鉴了粤剧中的黑脸角色霸腔大喉的唱法,整体高昂激越、威武雄壮,融客家山歌与广府戏曲韵味于一;《舞春牛》则以山歌对唱为主要形式,生动活泼,欢乐诙谐。这些歌调融入了广府文化和广州都市文化的特点,滋养着一方水土,为广州本土客家文化增添一抹亮色。
客家山歌再次飘扬在越秀山上
“越秀山上好风光,半山有个山歌场,山歌墟日十二号,歌声荡漾在山岗。”歌友会现场,一曲《越秀山上好风光》向观众描绘了每月12日越秀公园中举行客家山歌会的盛况。
广州客家山歌一路发展至今,不仅在山间田野传唱,还进入城市的公园和广场,形成“山歌会”的传统。在诗人叶廷勋的《广州西关竹枝词》中记载,清朝广州便有客家山歌墟,至今越秀山客家山歌墟更是目前广州客家山歌最主要的传播传承场所,每月12日的客家山歌墟活动日,来自各地的客家山歌爱好者便会聚集于此以歌会友,通过举办客家山歌比赛和展演活动相互交流分享,闻名世界客家圈。
自2020年以来,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越秀客家山歌墟已停办两年。为延续山歌墟传统,本次广州市“非遗在社区”典型案例孵化中,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广州市越秀公园、广州市越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越秀区洪桥街道办事处等单位,经过多方努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组织筹备工作,在落实好疫情防控新要求前提下,通过优化舞台灯光布置以及完善更衣化妆室等基础配套设施,让广州客家山歌歌声再次飘扬在越秀山上,重焕客家山歌墟的鲜活风采。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民间歌曲。广州客家山歌是广州客家人勤劳智慧的生活写照,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国家,歌曲主题和内容常常会融合当代社会热点,改编原调填作新词,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
广州地区现今有近400万客家人,客家山歌主要分布在越秀区、天河区、花都区、增城区、黄埔区、从化区和白云区等地。得益于客家山歌的广泛传唱,广州客家地区的基层文化治理成效显著,特别是结合乡风文明建设的宣传歌和祝颂歌,如宣传孝敬父母、友爱宗族、和睦乡里、积善修德、勿赌博吸毒等道理,歌颂新生活、新时代、新风尚,表达出广州客家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让客家山歌扎根社区
本次歌友会的成功举办,反映了广州客家山歌在社区传承的良好面貌。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广州各区客家山歌团队在近年减少了交流演出活动,但却以更加贴近时代、更加规范有序的形式活跃于现代生活中,涌现出社区培训班、校园教学、网络歌墟交流等新形式。
在客家山歌在社区传承中,广州客家山歌各位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中坚力量,对各地客家山歌骨干进行针对性指导教学,规范其唱腔曲调;骨干成员在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学习后,相继回到所属社区,继续投身于客家山歌的教学中,链条式扩大客家山歌传播传承规模,并凝结为常态有效、规范科学的教学模式。
其中,被誉为“客家山歌皇后”的广州客家山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徐秋菊在常年的实践中注意到,广州客家山歌爱好者虽广泛,但普遍存在唱腔不够规范等问题。为此,她定期组织广州客家山歌成员进行教学,规范其唱腔,推动广州客家山歌在社区的传承传播,使山歌队伍组织有条不紊,队伍规模日渐壮大。徐秋菊不仅熟练掌握客家山歌演唱技巧和演出方式,还亲自编词作曲,大胆创新创作,尝试用普通话演唱客家歌,突破客家方言限制,让广州客家山歌真正“走”出去。
同时,徐秋菊作为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更是把客家山歌带入了高等院校,以课题研究、主题讲座、户外采风等形式,组织鼓励学生创新客家山歌的唱腔、体裁等,提升广州客家山歌教学规范性和系统性,拓展“非遗在校园”外延,为树立新时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提供丰富的借鉴经验。
近年来,广州客家山歌爱好者圈还形成了依托微信群、短视频、线上直播等的网络歌墟交流的新形式。本次歌友会特别邀请了非遗垂类流量IP金玲和“非遗小探”视频号和抖音号进行全程现场直播,吸引近20万观众线上观看活动表演,利用新媒体等宣传渠道充分展现广州客家山歌的艺术魅力。
此外,本次活动特将每个节目进行分段录制,按照不同的曲调唱腔类型输出教学视频,以H5形式上传至网络平台。这一广州客家山歌展示H5将作为研究广州客家山歌的重要音像资料和社区交流、培训线上工具,在供老师授课使用的同时,还让广州各社区爱好者学习参考,以期让广州客家山歌在社区的成果得以更广泛传播。“喜迎二十大,歌墟传心声——发现客家山歌之美”主题歌友会合照。
社区居民自发性、主体性传承广州客家山歌的活力,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保护成果惠益人民”的非遗保护工作导向。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和示范,广州市将持续探索非遗在社区的经验和模式,并将进一步探索传统音乐类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方法。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