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青果巷,半部常州史。常州市中心的青果巷,是常州老城厢复兴的文化地标,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脉。在这条数百米长的巷子里,曾经先后走出了近百名科举才俊,唐荆川、瞿秋白、周有光、赵元任、史良、刘国钧等诸多名人,是名副其实的“江南名士第一巷”。 它的每一帧记忆,都带有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记。
为了让历经数百年沧桑的名人故居重新焕发生机,近年来,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精心打造“1+6+N”名士博物馆群落,把那些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迹人物事件有机地拉起“手”来,让游客从建筑演变和空间布局中记住历史,读懂历史。走进每一座名士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岁月对话,倾听老常州的兴盛与繁华。
青果巷文化记忆馆,以“文脉•匠心”为灵魂主旨,以“贯古今、重文化、存记忆、展匠心”为展陈思路,一张动态的《康熙南巡图》,一幕AR回顾青果巷历史,一派全景青果模拟沙盘……在这里能找回记忆,还能留住乡愁。
120年前的青果巷里,走出了这样一位传奇人士——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于常州青果巷八桂堂天香楼一个士大夫家庭,他的幼年、少年时期在常州度过,童年时期的记忆影响着他,乃至他日后的某些文章仍然与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著名作家丁玲《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写到:他们带了一个新朋友来,这个朋友瘦长个儿,戴一副散光眼镜,说一口南方官话,见面时话不多,但很机警,当可以说一两句俏皮话时,就不动声色地渲染几句,惹人高兴,用不惊动人的眼光静静地飘过来,我和剑虹都认为他是一个出色的共产党员。这个人就是瞿秋白同志。
瞿秋白同志是早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杰出代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五四运动时期,他是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斗争的学生领袖。随后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寻求改造并拯救中国的途径。1920年秋,以《晨报》《时事新报》特派记者身份赴苏俄实地采访,以亲身见闻热情报道十月革命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真实情况,是最早系统地向中国人民报道苏俄情况的新闻界先驱。
1923年,瞿秋白回国参加中国共产党“三大”的筹备工作。在苏联,一曲激昂的《国际歌》拨动着瞿秋白的心弦,他多么希望这首歌能唤醒遭受着半封建、半殖民地压迫的中华同胞,他要翻译这首歌,将曲谱配上中文,让国人都能唱这首革命大众的歌。瞿秋白弹着风琴,边翻译、边吟唱、边斟酌、边修改,一曲“因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一直延唱到今天。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瞿秋白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2月24日,他在福建长汀被俘。在狱中,他始终对党忠诚,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于6月18日从容就义。瞿秋白的一生短暂而非凡。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优秀共产党人的革命气概,毫无保留地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献身,他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他革命的一生将永远为人们所纪念。
在周有光图书馆里,设立有周有光书屋、生平陈列厅等。缓缓走进这位拼音之父的非凡一生及生活场景,细细品读他与夫人张允和的爱情故事。而随处可见的拼音互动小游戏,更是深受小游客们的喜爱。
“史良故居”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由前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亲笔题写匾额。走过各个展厅,史良仁、智、义、勇、忠、洁的一生便在眼前铺开。作为抗日救国“七君子”之一、新中国第一任司法部长,史良的故事为名人辈出的青果巷再添浓重的一笔。
唐氏八宅之一的贞和堂,现作为唐荆川纪念馆对外开放。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是第二进楠木厅,也是常州保存下来最大最完整的楠木厅,细细品读荆川故事,先生曾经的英姿勃发和斐然文采让人肃然起敬。
常州盟史馆和红色青果馆内,也是各有特色,记录着专属时代印记。虽然赵元任艺术中心暂时还没有开放,但随着“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常州城市口号愈加响亮,可以预期,这里丰富的展陈以及沉浸式互动,必将会成为旅游名城常州全新的亮点。
见证历史变迁,留下岁月沉淀,青果巷街区内的每个建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为了将青果文脉展示地更为全面,街区内还有“N”个散落的布点,与主要展馆一起重现过往、串联当下、展望未来,让深藏在青果巷里的每一帧记忆都可以得到更好的“活化”,让常州的文化底色能够愈加清晰和闪耀,成为时代旅游者心目中的“网红打卡地”。 (露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