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部载入新中国艺术发展史册的经典之作,精彩的剧情曾深深影响了数以亿计的观众。这是一部弘扬先烈精神、传承红色血脉的范例作品,以京剧传统程式展现现代战争的创新造就了舞台艺术的一个高峰。这就是山东省京剧院排演的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万千观众记忆深处的“那抹红”。作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的一部分,《奇袭白虎团》将于10月22日至23日在京上演。
铭记历史——纪念“最可爱的人”
《奇袭白虎团》剧照
大幕拉开,灯光亮起,朝鲜人民载歌载舞,迎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到来。另一边,穷凶极恶的敌人,却打着“谈判”的幌子,在加紧备战。《奇袭白虎团》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奇袭白虎团》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是以朝鲜战争中的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杨育才带领尖刀班深入敌后,出奇制胜,歼灭韩李伪军白虎团的事迹为素材创作的现代京剧。后经多次加工、修改、提高,1964年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反响热烈,深受好评。
《奇袭白虎团》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运用京剧传统表演程式和身段,表现现代战争。其充分运用和发挥京剧武戏中翻腾跌扑的程式和技巧,还吸收借鉴了舞蹈的造型和技巧,创造了“排除地雷”“匍匐前进”“刺刀格斗”等现代军事类新程式。该剧曾到全国多地巡回演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1972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山东省京剧院曾于1993年和2010年复排此剧。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为表达对先烈的敬仰,山东省京剧院再次集合精干力量,排演《奇袭白虎团》。山东省京剧院院长蒋庆鹏介绍,70年前的那场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克服重重困难,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经典复排的过程,是当代京剧演员学习提高的机会,更是追忆历史、缅怀先烈、启迪未来的精神之旅。
克服困难——众人拾柴火焰高
《奇袭白虎团》剧照
当年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视死如归的气概和敢打必胜的信念,是正义最终胜利的关键,其在今天仍有很强烈的时代意义。尤其在《奇袭白虎团》的复排过程中,从导演到演员,从舞美到乐队,山东省京剧院“灯服道效化”每一个岗位的每一名工作人员,不怕苦不喊累,用实际行动展露了新时代京剧人的风貌。
《奇袭白虎团》全剧时长约120分钟,包括序幕“并肩前进”、尾声“乘胜追击”,以及“战斗友谊”“坚持斗争”“敌后侦察”“主动请战”“宣誓出发”“插入敌后”“智夺哨所”“飞越天堑带路越险”“奇袭匪巢”9场。每一场均有主题,且特色鲜明。随着剧情的层层递进,各人物角色的形象也更加饱满。
《奇袭白虎团》对演员的要求较高。比如,剧中人物“严伟才”是文武老生,要求演员能文能武;“尖刀班”的几个演员,也要求是文武全才,各有各的特点,舞蹈动作整齐;台上的多位志愿军角色,也得是精气神儿十足,上台如小老虎一样。
为确保经典复排呈现最佳效果,山东省京剧院多方考量,针对角色特点在院内遴选了精干力量,主要人物采用“AB角”的模式,保证演出效果的同时,也锻炼了队伍。同时,李光、经典版“崔大娘”扮演者栗敏、“崔大嫂”扮演者沈健瑾等一批老艺术家,也主动请缨,不顾年事已高加入到复排中。
彰显担当——以精品回馈人民
《奇袭白虎团》剧照
山东省京剧院与《奇袭白虎团》,有“天然的缘分”。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同一年,山东省京剧院的前身“山东省立实验京剧团”组建。十几年后,《奇袭白虎团》立上舞台,观众遍及祖国大江南北。70年后的今天,山东省京剧院再次排演《奇袭白虎团》,主创团队的压力毋庸讳言,但大家都“憋着一股劲”,立志要重现经典的辉煌。
2020年版的《奇袭白虎团》,由白云明、张连成任复排导演。主角“严伟才”由山东省京剧院演员孙卫安扮演,特邀国家京剧院知名京剧演员杜喆参演,院内优秀演员如刘建杰、张国辉、程淑萍、刘瑞云、吴雪靖、刘栋、宋柏珑、高秋云、张宏建等悉数参加。
《奇袭白虎团》有很多危险动作,这也是该剧的排演难点。如在第六场“插入敌后”中,主演和“尖刀班”演员要以多种姿势从两米的高处“下高”,“云里前空翻”更是被称为“玩命动作”。此外,剧中翻铁丝网、前扑、劈叉等,也对演员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此前,山东省京剧院多位演员都曾因该剧受伤。
《奇袭白虎团》的舞台也极具看点。为追求“老味道”,山东省京剧院专门对院内保存的原版幕布等进行修复,视觉效果震撼。音乐方面,山东省京剧院传统乐队加入了管弦乐部分,基本与经典版本一致,经典唱段如西皮流水“打败美帝野心狼”、二黄快板“决不让美李匪帮一人逃窜”也让人倍感亲切。
蒋庆鹏表示,过去70年,山东省京剧院创作了多部经典,为人民大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以建院70周年为起点,院内将结合新时代民众的审美新需求,一如既往做好剧目创作工作的同时,大力培养京剧人才,传承弘扬革命精神。
(图片由苏锐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