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此期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尼克松当年的访华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他当年对于中美两国的国际定位与未来发展判断,是中美关系从敌对、对抗格局转变到和解、关系正常化的转折点,也是中美1979年正式建交的重要基石。
在尼克松访华50周年之际,我想以当年我作为“文化大使”有幸参与中美建交35周年系列活动的经历,向各位分享自己的公共外交心得,并谈谈对当今时代中美两国人文交流的思考。
图为孙萍在尼克松图书馆(图片由作者提供)
2014年5月28日,在中美建交35周年之际,受时任驻美大使崔天凯的邀请,我以京剧艺术家以及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同我先生叶金森到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约巴林达市的尼克松图书馆,以文化外交的方式出席了纪念中美建交35周年系列活动。当时我和叶金森作为美国查普曼大学的客座教授,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京剧交流和文化交流,破天荒地把中国京剧成功介绍进美国中小学,成为他们的必修课程。我们在美国西部地区所做的工作,吸引了美国文化艺术界的深度关注,崔天凯大使也曾多次赞誉我是当代中美两国的文化使者。
在纪念中美建交35周年系列活动前两天,崔天凯大使突然接到任务要回国开会,但是已经计划好在尼克松图书馆举行的外事活动无法改期。崔大使协调再三,恰巧我又身处加州,因此征得对方同意后,就临时决定由我作为“文化大使”,以我和叶金森进行赠书和京剧演讲等艺术交流作为本次活动的主线,用文化外交的形式如约完成这场双边外事活动。
在此之前,我在内心里一直对尼克松传奇的一生充满崇敬,对全美著名的尼克松图书馆里的中美外交见证心生向往,一直希望前去参观。恰逢中美建交35周年,又在尼克松图书馆举办相关活动,一切仿佛都是中美两国外交史中最好的安排,同时也满足了我内心的期待。虽然是文化外交,但是我在某种程度上是替崔天凯大使进行外事活动,我定当拿出百分之百的精力来做好这个文化大使。
此次活动由洛杉矶总领馆主导,美国联邦政府官员、尼克松图书馆的馆长和尼克松的外孙克里斯托弗等负责接待。图书馆坐落在一座小山丘上,里面既有展室,也有水池花园,别有洞天。我们之间首先举行了一个正式的会谈,进行了很多深入的文化交流。我告诉他们,美国人民不仅要了解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等,还要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京剧,未来中美两个国家之间还有很多可以深入交流的文化项目。
初见尼克松图书馆,我被其中中美两国外交历史的文物所吸引:包括“乒乓外交”使用的球拍、记录尼克松访华的影片、重现尼克松和周恩来总理历史性握手的雕像、尼克松和“第一夫人”派特·尼克松在长城前的合照等,另外还有当时装载送给美国大熊猫的军绿色箱子,上面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革命委员会赠”。我仿佛跨越时空,再次触摸到中美两国人文外交活动的脉搏。
特别是在一个精致的世界领袖厅,矗立着数十位20世纪风云人物的塑像,这其中包括英国首相丘吉尔、法国的戴高乐将军、苏联的赫鲁晓夫等等。另外,还有两位中国领袖,一位是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另一位则是中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这10个塑像,除了毛泽东和周恩来是坐像之外,其他人均为站像,并且放在前面最突出的位置。在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的雕像前,我驻足良久。这看似普通的握手,孰先孰后主动伸出手,实则是大国博弈的象征。回忆起当年周总理等人在飞机上修改《中美联合公报》的画面,周总理睿智、幽默的方式多次巧妙化解了中美两国的矛盾冲突。从这些雕像就可以看出,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在美国政府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这其实也是尼克松个人魅力的一种体现,包含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佩和善意。
从图书馆主体建筑出来后不远,就是尼克松出生的小屋,这间小房子历经百余年,保存完好。尼克松夫妇的墓地就在出生小屋旁边,一个不大的地方,但让人肃然起敬。我们向墓地致哀,向他献上中国艺术家的尊重。在这之后,我将由我主编的“中国京剧百部经典英译系列”丛书赠送给尼克松图书馆收藏,尼克松图书馆也成为继2012年乔治·布什图书馆之后第二个收藏这套京剧丛书的美国总统图书馆。这一系列的活动,让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是大国与大国之间的交流,不禁回想起在20世纪70年代那么艰难的情况下,尼克松顶着多方压力,最终促成的访华,我更对这位领袖产生了崇敬之心。
我们都知道,在尼克松访华之前,1971年7月,基辛格博士作为总统特使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会谈,促成中美关系破冰,为尼克松次年抵达中国首都做好了准备。当时,尼克松对中国的访问是在任美国总统首次访华,它打破了两国自1949年以来的僵局,并帮助改变了冷战的地缘政治。基辛格与尼克松都为推动中美关系付出过巨大努力,特别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秘密访华成为其外交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也是他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原因。
图为孙萍和基辛格(图片由作者提供)
我是在1997年、1998年间认识的基辛格博士,我跟他已经成为一种“忘年交”了,我们之间有着很深的互助交流。特别是2001年,我在基辛格博士的陪同下奔走美国各州,逐一登门拜访奥组委成员,为中国申奥寻求帮助。他特别喜欢京剧艺术,他看过我在费城交响乐团的演出,对我个人及京剧艺术是完全理解的,数次被京剧的魅力所震撼,甚至每次到北京访问,他都要我陪他欣赏京剧演出。
2000年,我同华盛顿国家交响乐团、费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交响乐团等乐团合作,尝试用西洋乐器伴奏演唱京剧名段,我的“交响京剧”个人音乐会在美国受到观众热情称赞,以中西合璧的方式淡化创伤,促进大国沟通。基辛格博士曾对我说:“热爱了一个国家的艺术,还会恨这个国家吗?听了你对京剧的介绍,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中国。”
2016年10月14日,全面升级改造后的尼克松图书馆以全新面貌展示在公众面前,以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时的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等比例复制品,使参观者身临其境地体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生前的工作生活。当天,基辛格博士专程为图书馆新馆开幕作了主题演讲,我和丈夫叶金森、女儿叶菲也再次荣幸受邀,现场聆听了时年93岁的中美外交“活化石”对中美关系的理性评判与客观分析。
中美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对一些问题的看法难免会有不同,但现代科技、全球化传播和经济全球化都要求双方付出比以往更大的努力推进合作。根据不少媒体预测,中国很可能在2030年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事实上,当基辛格和尼克松最初访问中国时,中国的雄心也大致如此。美国人也预测到了这一点,在拜登赢得2020年大选之后,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方面显示出合作的迹象,但两国关系的更大特点是在多个领域——国防、情报、科技、贸易、地缘政治和印太地区的对抗性竞争。最重要的是,这场竞争正演变为不同体制之间的竞争,从而使这场竞争具有意识形态特点,与两国的贸易关系并存。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取决于中美之间的理解,积极的合作关系是确保沟通的前提。
多年来,我以京剧为依托,努力将京剧元素融入世界其他艺术中,进行新鲜、有益和富于创造性的尝试,努力实现中国传统艺术和世界的有效沟通,拉近中国传统艺术与世界的距离。在纪念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50年之际,我要向尼克松家族、基辛格博士致敬,向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致敬,身为京剧表演艺术家能够参与这样的外交事件,我感到十分荣幸。我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京剧能起到外交的作用,希望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艺术能够继续促进两国文化机构及相关人士的对话与互动,开辟更多文化交流渠道,搭建更多跨越太平洋的心灵沟通之桥,为促进中美关系发展和两国人民友谊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