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审美意蕴能够更好的“讲好中国故事”,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在技术和内容上不断赶超好莱坞的情况下,不少电影惨淡收场,而《白蛇缘起》的上映,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使观众对国产动画电影重拾信心。本文从追光动画的四部电影为研究对象,分析当下国产动画电影的现状、分析面对的困境,从而寻找国产动画电影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的原因。
一、追光动画创作概述
在现阶段,我国动画产业正在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放眼世界各国,美国有皮克斯、日本有草薙工作室。在中国,追光动画则是其中的佼佼者,由追光动画打造的《小门神》《阿唐奇遇》《猫与桃花源》虽三战败北,但《白蛇缘起》的上映奠定了追光动画在我国动画电影中的地位。追光动画的三部动画片并没有唤起观众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只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融入到影片当中,没有真正讲好中国故事。
动画电影的创作不仅需要好的制作技术、人才、创新,更加需要的就是具备一流水平的团队。追光动画是由土豆网的创始人王微及其团队创办的,不仅在动画电影中加入了中国故事与中国元素,借助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相互融合,使中国动画电影拥有自己的特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二、故事新编:流露浓烈的东方美学意蕴
“山是山,水是水。在你迷中,山是山,水是水;在你悟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它是一种“情”和“景”的统一,是“意”与“境”的融合,是道家天人合一所追求的朦胧美、超越美、自然美,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所追求的一种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
东方美学中的自然之美和神韵之美备受推崇,自然之美蕴含着神韵之美,两者相互包容又相互独立。尽管电影作为现代科技发展衍生出来的艺术,其视听语言却自然而然体现出美态、美感,由内及外,由表及里。有电影中的内在环境到深层内涵都蕴含着浓烈的东方美学意蕴。
1、形势与创新:
近年来,国产动画重新回归到大众的视野之中,《白蛇缘起》的票房突破4亿,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使观众对国产动画电影重拾信心。但我国的动画电影质量良莠不齐,与一些日美动画电影还存在一些差距。追光动画从题材的选取和主题寓意方面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进而激励内容的创新。可以从不同的题材中进行分析,寻找不同的寓意与新意。艺术创作中可以尝试两种或以上的元素,增强观赏性,丰富剧情。最后要把握好当下的热点,创造新内容。
《阿唐奇遇》中主人公阿唐的形象是以中国传统京剧的武生形象呈现而出的,是由茶宠的灵感经过创作而精心设计的。整体形象从衣着穿戴、走路姿势到说话神态都还原了京剧的“飞天十三响”,生动鲜明而又极具特色。
《白蛇缘起》采用与原著相同的整体框架,都是表现“人妖相恋、跨越族群,冲破世俗偏见”,但对于主人公人物形象进行了创新,许宣一改原著中的文弱,展现出为爱成妖的担当和勇气,身份上和原著也有所出入,设定为活泼少年的形象,兼职郎中还懂风水,调皮可爱又善良,影片中白娘子的形象还有原著中的影子,但是许仙的形象则是经过艺术创作之后对原著中的形象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影片中男主角的畏缩与懦弱不见了,虽然经过改编,男主角形象发生颠覆式变化,但是原著中的故事内核并未失去,影片讲述的依然是人妖相恋共克时艰,生死离别的故事。《白蛇缘起》的成功之处,是国内动画编剧成长之后所表现出的创新之余不失故事本真,加强了观众对于主人公遭遇的代入感。
2、共鸣与移情:
追光动画追求的是用动画电影的形式来表达具有中国风韵的故事,具有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内容的选取是从观众们熟悉的日常生活、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以及受到的教育中不断探索,磨合进而确定的。用现代的艺术形式包含传统文化的精髓创造出来的动画电影。
《小门神》采用“寻年、解封印、降服年”三段式结构,故事构架清晰,影片中神仙们性格与形象高度统一,采用儿童视角介绍神茶、郁垒降落凡间的因由,易于理解。再就业中心财神爷“致富经”和神仙们跳广场舞的情节,使影片中神仙们的形象生动有趣,更接地气,“神仙失业”的概念也使大众印象中的神明“人化”,赋予了人情味。影片的制作水准和细节的刻画精益求精,画面的唯美让观众记忆犹新。
《猫与桃花源》动画讲述一只常常在窗台发呆,生活安逸的家猫毯子却遭遇变故,不得不和儿子斗篷分别踏上冒险旅程,去寻找传说中的猫的桃花源的故事。斗篷就像是现在的年轻人,乐观开朗,充满梦想,去寻找自己的桃花源,寻找自己的梦想。同时与观众们从小接受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故事相关,追求人人所向往的桃花源,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寄希望在斗篷身上,寻找到猫的桃花源。
动画作品是构建出了一个新的世界短时间内让观众理解并接受,影片的内在叙事,是将动画故事中的所有人物在影片制造的世界中生活。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出的很多中国人心中所向往的精神家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是东方的乌托邦。《猫与桃花源》的颠覆体现为对“桃花源”这种梦想之地的解构与重建,家猫毯子随着本身的成长,对于“桃花源”的期望渐渐失去了信心,以至于不在相信其存在,是毯子“人至中年”后“成熟”的标志,一如他不相信“猫能飞”。当斗篷义无反顾的离开,毯子也不得不开始自己的冒险。毯子和斗篷这一对父子在冒险之旅中分别获得了成长:斗篷象征着对少年梦想的义无反顾,毯子诠释的则是父亲这一角色的教育意义;而陪伴毯子长大的黑猫又再次陪伴毯子踏上寻子之路,见证着斗篷的独立和毯子作为一个爸爸的成长。这是对于“成长”内涵的一种传递,也是每一个亲子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爱的传递。影片所重构的“桃花源”是追求内心的平静,颇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绵长意味。
3、突破与革新:
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除了外形的栩栩如生,画面的精美展现,最重要的是动画中角色个性要鲜活有趣。现如今,动画电影为了票房经济,大量影片为追逐经济效益,流水线制作,失去了精心雕琢的工匠精神。中国动画虽然融入了诸多传统文化元素,但是在彰显名族动画精髓方面有所欠缺,表现上偏向于美国三维动画的写实风格与日本二维动画的唯美风格。中国动画创作者不能立足于本土题材,将国外动画优点融入其中,表达中国传统审美特点。
追光动画对于场景的要求都要有质感,如作为背景的河流、木头、玻璃、光影效果等以及所有材质在动态中的物理属性都极富质感和变化,表达着对工匠精神的一种致敬,影片《小门神》整个团队用9个月时间设计仙山这一场景元素;
大桃木一场戏,为了增强画面效果,采用了技术人员精雕细刻五百多条随风摇曳的树枝;影片一共有1940个镜头,其中有一个不到4秒的馄饨店的镜头,打磨修改用了337天。电影最终版的总渲染核小时数达到8000万小时。动画《猫与桃花源》为了表现作品中凝固的“生命力”,采用了各种琉璃对光线和形象扭曲的反射、透射效果,为了达到令人震撼的效果,影片表现的高精度的流体玻璃岩浆刻画的无比逼真现实。
追光动画前三部虽然都带着中国风的旗帜,却接连失败,《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在票房上取得的成功,表明了中国风故事的市场潜力。《大圣归来》的导演田晓鹏表示,中国故事的短板不是技术和资金,而是欠缺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在《白蛇缘起》中光怪陆离的珍宝阁、碧绿湖滩中的龙形生物、各式各样的妖魔鬼怪原型都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山水、塔、伞、发簪、衣襟、人物走动的姿态,无一不是中国风的展现。电影中水墨、泛舟、赏心悦目的丹青意境和西湖断桥的意境相呼应,穿插的五行八卦、星宿阵法的奇幻法术和中国古典恢宏而又精致的建筑无不饱含着浓浓的中国风情,在视觉上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唯美动人的东方盛宴。
三、文化传承:“追光动画”的美学传播启示
1、文化符号与故事表达
讲好中国故事,国产动画的故事主旨表达应当以传统文化符号作为内核,同时以它作为依托完善产业链条的建构和吸引受众群体的抓手。追光动画的故事情节主要以电影中融入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有机结合为中心进行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入为追光动画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但是只是融入没有创新,并未真正讲好中国故事。
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心理定式和集体无意识是由中华民族形成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不断沉淀而产生的,这种文化心理是由生产方式、历史经历、地理环境、风俗人情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传统文化符号有机融汇到动画电影当中,能够契合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心理定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观众。动画电影符合本民族的审美趣味,更容易被本土观众接受,所以民族化的表达方式不仅是一种美学多样化的追求,也是一种产品战略。
①“由表及里”、“由点到面”是动画电影民族化表达的最佳选择。克莱夫·贝尔曾提出“有意味的形式”,“形式”是指艺术品内的各个部分和质素构成的关系,“意味”则是一种难言的特殊的审美情感,影片中加入形式的“文化元素”与“文化道具”,使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表现意味即中国传统文化内蕴,以具体动画形象表达抽象,以有限故事表达无限情感,以符合当代人口味的形式承载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将传统文化内涵与现在社会生活相结合。
②“由点到面”要从动画的立意主题、角色设计、情节发展、节奏动作、叙事结构等“点”上进行表现,构建统一的“面”,不能狭隘的只是在电影中采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是简单的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拼凑。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讲述中国传统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日本动画电影《天空之城》中融入了很多欧洲文化元素,但是受众不会因为两部动画电影的题材和元素简单的判定两部影片的出产地。中国动画电影要做好“由点到面”就要建构属于中华民族本土民族特色及创作个性的、稳定成熟的艺术风格。
2、传统元素与青春气息
当前中国元素在国内外动画电影中受到重视,运用频次较高。美日的动画电影大国在动画电影中越来越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涌入中国电影市场,对中国的文化输出比较明显。国外优秀动画电影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本土动画电影的发展,中国动画电影制作人应发愤图强,制作更多富有中国元素的本土动画电影,以防止文化侵略和保护中国动画电影市场。
中国元素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凝练出的元素符号。动画电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收到年轻一代受众的欢迎,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要发挥好中国动画电影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作用。
动画电影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核心是将电影中的文化美进行淋漓尽致的表现,运用好中国元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元素,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以外,还要注意流行元素,如福娃、冰墩墩等,追根溯源,中国的流行元素也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设计者将创新意识通入到传统文化当中。追光动画选取的大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故事题材,所以更多体现出的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
《白蛇传》的故事在中国传统中可以说是非常经典的中国故事,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故事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歌曲等,现在还创作了动画电影。《白蛇缘起》截至2019年1月31日,影片票房突破3亿人民币;公映39天后,影片在同年2月18日凌晨下映,总票房突破4.4亿人民币,巨大的票房收入,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动画电影崛起的希望。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表示这部动画电影在故事层面有创意;动画人物造型一开始就让观众喜欢和接受,甚至可以说是惊艳;在制作上技术精良,中华美学精神处处可见。而影片中许宣和我们记忆中认知的许仙又有些变化,他变成了一个十分主动又无所畏惧的现代年轻人,为了爱情可以变成妖。《白蛇缘起》从视觉画面上来看,白蛇的玉钗、许宣的油纸伞、国师的仙鹤,这些细节都是人物形象塑造不可缺少的一环。
3、工匠精神与产业链条
日本是一个动画大国,它的动画故事题材来源于漫画,题材广泛,深受观众喜爱。而在中国现在的动画电影中,翻拍的电影不计其数,尤其是神话题材,并没有创新,只是一味地追求继承传统。而追光动画的题材则是立足于现在,从传统中取其精华与现在融合,现在科技的发展,把动画场景做的美轮美奂,逼真性极强。动漫产业经济大多是来自动漫衍生产业,能让观众为此消费的前提是要有能够吸引观众的动漫形象,这就需要动画电影的创新,中国动漫电影的重中之重是该思考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内容及中国传统精神意蕴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从而将中国独特而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资源,转化为普适易懂的动画形式,焕发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与生命力,打造出具有‘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故事’的动画精品”。③中国动画应不断完善产业链条,进行规模化构建,利用新媒体等渠道进行多样化开发。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者不应只将动画电影看到是一种经济行为,更要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及产生的政治、文化影响而思考。中国动画电影应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注重优秀原创内容的创作,一方面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实现中国本土动画电影整体价值的增值。
动画电影影响广泛、性质特殊且具有媒体属性,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可承载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意识形态及民族形象;同时,动画电影具有的传播属性使它可以成为传播中国民族审美取向、民族文化、价值判断的世界性跨文化话语。因此,优秀的本土动画电影有益于中国文化产业强国的建设,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民众对民族的文化认同、形成文化软实力。近年来,美、日等动画电影大国不断外输本国动画产品,不仅获得巨大经济收入,还将融入到动画电影中的本国意识形态外输,形式文化侵略的严重态势。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中国应多维发力、多方发声、多措并举,构筑国产动画电影产业集群。
四、结语
中国动画应将民族性作为创作最重要的一个属性,不仅仅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到动画电影当中,应加大探索力度,不仅将之当作一种美学多样化的追求,更应使之成为动画电影的产品战略;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不能是流程化制作的工业产品,更要突出其艺术价值,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起到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作用,引领年轻一代的潮流。所以未来的中国动画产业应坚持中国风格、凸显中国元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但是“追光”以一种面向未来、更主动的方式走“创作传统”的方向,把动画电影的故事时间定位于现在,是一种创新的继承。追光动画的作品中的故事与中国的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在作品中探讨传统与创新、历史与未来的辩证关系,将关于下岗、关于真假之辩和人的价值的讨论、关于现代与传统的取舍等等内容含于作品之中,体现更深层次的意蕴,作品“接地气”,受到了观众的认同与喜爱。
特邀作者:何仁伟,四川传媒学院讲师,从事戏剧影视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