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长城是凝固的历史,大运河则是流动的文化。我家门前有一条河,运河是临清的语言。她从远古走来,用动人的故事和动听的声音,诉说着历史文脉和美丽的遇见。
临运河,水长清。
临清,是齐鲁西进、晋冀东出的重要门户,地处隋唐卫河与明清运河交汇处,并保留着元代原风貌原生态原真性的古运河遗迹,素有五代运河绕临清之说,享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之美誉。运河,孕育了临清千百年经久不息的繁荣。乾隆曾诗赞:“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
大河澹澹,其韵悠悠。临清,因临傍清河而得名。西汉初年建县制,为清渊县。后赵建平元年改为临清县,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
临清是卫运河与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咽喉要道,必经之地。
隋朝大业元年,隋炀帝以洛阳都会为中心,南开通济渠,北开永济渠,南北两渠联结,始称卫河,也称御河。
元朝元世祖至元年间,以大都为中心,引汶水入卫河,开通会通河。当时元世祖赐名“会通河”,取“会通天下”之意。
明朝永乐四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1411年明成祖派工部尚书宋礼疏浚会通河。
临清,人文景观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运河钞关、舍利宝塔、鳌头矶、清真寺、歇马亭,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清运河,千百年来传承发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滋润着两岸百姓创造出历史辉煌。
仓粮文化。临清运河以漕运为主,利用河道调运粮食,南粮北调。元代临清设运粮万户府,明清两代为粮食中转中心,设仓储粮,以备国用。临清仓储,有广积仓、临清仓、常盈仓,被誉为“户部储仓三冠”,常年储粮450万石,每年交易和转运600万石。古城区内,永青街、米市街粮店数十家,经营者千余人。可谓“天下粮仓”,誉贯南北。
贡砖文化。明清时期,临清设工部营缮分司,督办烧制贡砖并运往北京城。当时,运河两岸,有吊马桥官窑七十二座,河隈张庄官窑七十二座,共有384座官窑,每窑有窑户、作头、把式、工匠约50人,总共烧砖人员万余人。所制贡砖多用于明王朝紫禁城和十三陵、天坛和地坛建设。当时坊间民言,“北京的城,临清的砖,相隔八百里,漕运六百年,紫禁城上有临清,运河漂来的北京城”。
商流文化。自元代会通河开通,“东南纨绮,西北裘褐,皆萃于此”,临清商业和物流借助水运便利迅速发展。在鼎盛时期,明朝政府设置临清钞关,由户部主事督收船料商税课。临清钞关居运河八大钞关之首,万历年间曾年征收船料商税银达十一万余两,占运河钞关全部税银的四分之一。钞关的设置,临清运河大码头,形成了大宗商品中转中心和流通枢纽,带动了商业物流的发达。据乾隆《临清直隶州志》记载,其“一城之中,无论南北财货,即绅士商民近百万口”。“关河雄峙,甲第连篇,烟火万家,舢舻千里,一时富商巨贾辐辏而至”。临清城内绵延数十里,形成一条贯穿临清中州古城的长街,锅市街、青碗街、柴市街、马市街、牛市街等店铺林立,市肆栉比,布店、纸店、茶叶店、珠宝店、绸缎店、杂货店、瓷器店等不计其数,砖窑业、纺织业、麻织业、皮革业、食品业、瓷器业、木业、鞋服业等物畅其流。
闸船文化。明代漕船属于官船,临清建有卫河造船总厂,设立18个分厂,工匠130多户、2000余人,并设立卫河提举司,督理全国漕船制造事宜。“遮洋海船并山东、北直隶三总浅船,俱造于卫河”。济南等地船帮漕船也在临清设厂承造。同时,因为运河水源与地势落差等因素,临清卫运河行船主要以闸节水,以闸开流,修建临清闸、会通闸、隘船闸、戴湾闸、魏湾闸、南板闸、二闸等多处水闸。每一闸,每一船,都塑造了一种工匠精神和文化气息。
国粹文化。临清是著名的中国京剧之乡,全国京剧票友之乡。临清京剧戏迷众多,票友万人。临清戏迷爱京剧、喜京剧,“京胡一响,嗓子就痒”,“大街小巷、京剧会唱”。生旦净末丑,唱念坐打翻,全国京剧名家喜欢到临清演出,“水路即戏路”“商路即戏路”。临清人京剧的痴迷,缘于清朝四大徽班进京,水行运河,驻经临清,彩排唱演,进京为乾隆八十大寿辰祝寿。还有临清武术、书法、中医等,都有浓厚的文化底色。
美食文化。临清清真八大碗、非遗什香面、快餐托板豆腐等特色美食,养育了码头船工、经商业主、当地百姓,体验了鲁菜系谱与淮扬菜系的南北菜系融合,临清老百姓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运河文化新华章。
临清市坚持以运河文化风情园、中华海棠园为主题,深入开发城乡文化旅游资源;以鲁西国际陆港、鲁西杂粮交易物流中心为主导,深入发展港产城一体现代物流业;以魏湾贡砖文化产业园为依托,深入挖掘古城建筑文化元素;以运河水文化为先导,深入打造运河水利风景区,再现临清水之秀、文之韵、人之美,展现临清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