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无须任何提醒,也无须任何伴奏,只要走进临沂红嫂家乡旅游区,我们的心中,便自然而然地回响起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五千年沂河,吟唱着历史长歌,八百里蒙山,绵延着红色血脉。
“沿着沂河发现美”一行,在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踏着20世纪古朴的石板路,沿着深深浅浅的幽深小巷,走进沂河边这个六百年的古村——马牧池乡常山庄村。
一户一户的人家,院落旁边的水井,石墙与自然交汇的气味,盛夏葱茏的翠绿草木......临沂红嫂家乡旅游区,带给我们的首先是乡村田园的安然。这是一个未经雕琢的村庄,这里,是许多人心灵深处,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乡愁,是心里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这样安然的村庄,便是红嫂的家乡。这里有革命历史的痕迹,更有着尘封已久的故事。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战争年代,老区人民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治伤员,在当年极其困难和艰苦斗争环境中,以红嫂为代表的沂蒙人民,无私奉献,不屈不饶的沂蒙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走进红嫂家乡旅游区,走进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她们的故事仿佛也更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乳汁救战士、火线架桥六姐妹、沂蒙母亲王焕于、沂蒙人民拥军爱党.....沂蒙红嫂们以及沂蒙人民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大无畏牺牲的精神,相信只要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心灵震撼,肃然起敬。
边走边学,边走边感动。在“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跟着共产党走”等红色纪念馆,真切感受到广大革命将士和沂蒙人民为了革命胜利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情怀和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
在红嫂家乡旅游区,是最令人感动的是沉浸式小院演出,地道的乡音,淳朴的红嫂,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通过《民兵连的故事》、《妇救会的故事》、《军民一家亲》、《永远的新娘》、《跟着共产党走》等剧目,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沂蒙人民当年艰苦卓绝的岁月和拥军支前的无私奉献精神,彰显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红嫂家乡旅游区,原来叫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因为古村完好地保留着抗战时期的沂蒙特色古村风貌-石头路、石头墙、石头院、石头房,这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了众多慕名前来的艺术工作者,从而诞生了许多经典的影视作品。2007年,在常山村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沂蒙》开播以后,获得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拍摄地常山村也获得了“山村好莱坞”、“中华红色堡垒第一村”等荣誉称号。此后,《沂蒙》、《娘》、《沂蒙六姐妹》、《斗牛》、《永不磨灭的番号》等众多影视剧都在此拍摄。没错,在这里旅游,还有很多小福利:可以近距离观看明星大腕,体验现场拍摄。
一路前行,累了,便坐在茅草棚下的石墩上,或者靠着石碾,歇息一下。青石板堆砌的山屋,凝固着历史的痕迹……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里,同胞不畏苦难英勇奋起,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建立起了军民间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红嫂们积极支前,有许多不可或缺的元素:煎饼和豆腐,承载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们曾养育过人民军队,养育过中国革命,承载着军民鱼水情。
当时的沂蒙红嫂们,就在我们现在所处的小院里,用一双双勤劳的双手,伴着升起的袅袅炊烟,烙着一张张金黄酥脆的煎饼,用它们唱响拥军支前的勇气与决心。现在的我们,可以亲手制作一张香气四溢的煎饼,体验年代浓厚的气息,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更深刻地烙进了心里。
除沂蒙煎饼外,我们还一起体验了传统的豆腐制作工艺。从磨豆到成型,在红嫂家乡里一步步生出香味的豆腐,这香味,仿佛穿越了近百年的时光,对和平年代的我们讲述着这座院落里的往事。
烙煎饼、磨豆腐,各类美食特有的味道,宛若串起各个时代的线引。在丝丝缕缕飘然而至的香味中,重拾沂蒙老区人民的手艺,仿佛穿越了数年的历史,回到了那个艰苦奋斗的革命年代。是啊,我们的先辈们,也曾如我们这般,坐在小院中,为革命胜利而昼夜忙碌。
一瓢沂河水,为亲人熬鸡汤,为亲人做煎饼,为亲人做豆腐......这哪里是沂河水,分明就是红嫂的一腔热血!
此刻,我想呐喊:来吧,来中国独一无二抗战时期中国“红色堡垒村”,来乳汁救伤员的“红嫂”家乡!与我一起,在红嫂家乡旅游区,穿一穿革命年代的衣服、学唱一首红色歌曲、做一次拥军支前餐、重走一段拥军支前路!我们亲自探索,怀着对红嫂,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
来吧,与我一起,感受革命先辈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感受他们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这些,将会给予你向上的力量!
“常忆烽火连天日,山映余辉漫苍穹”。沂河不停奔流,无私润泽沂蒙大地。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经走远,大美新临沂在沂河两岸崛起。但没有人能忘记,在这六百年的古村,留存着红嫂们的芳华岁月,流传着沂蒙人民的坚韧品质。纷至沓来的万千游客,在这里汲取力量,必将汇聚成助推国家、民族前行的磅礴力量!
(来源: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