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鑫锐/摄
“我和烤肉之间,就差一把孜然。”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如期而至,湿热交蒸、熬人憋闷,却是荷花盛放的最美时节。
花名
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纹、镶边。
花语
清白、坚贞纯洁、信仰、忠贞和爱情。
典故
“荷”称得上是“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上世纪70年代,在浙江余姚县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中,除了有新石器时代单孔骨哨等许多难得一见的各类器具,还发现了荷花的花粉化石。
拥有悠久历史的荷花,文化内涵丰富深厚。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
西汉时期,相和歌风行。这是一种两汉及魏、晋间对民间歌曲作艺术加工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乐府诗集》中有一首相和歌——《江南》“古辞”,就描写了一段古人夏日采莲的休闲活动: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燕双 摄
荷花深受文人墨客关注,李白、白居易、王昌龄、姜夔等均有咏荷的佳作流芳。其中,最广为人知要数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以及,稳稳奠定荷花乃“君子之花”江湖地位的大作——周敦颐的《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风尚
象征圣洁、智慧与美好的荷花在中国文化艺术领域可谓当之无愧的“缪斯”,成为一波波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
南北朝时期,莲此时已在庙堂和民间广为应用。
北魏 鎏金铜莲花烛台
莲花是佛教艺术的重要题材,也是佛寺中经常见到的吉祥物。敦煌莫高窟,云岗、龙门石窟,都有很多以莲花为内容的艺术形象。
此图为散花飞天。敦煌莫高窟第322窟,西壁龛顶。飞天形象一手托莲花,一手散花。优美的姿态像位女神,可椭圆的脸上又画着两撇小胡须呢!
2015年,由闲舞人剧场出品、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舞剧《莲花》即取材于莫高窟工匠制作敦煌彩塑的故事,并从敦煌壁画与彩塑中提炼出优美舞姿,赞颂人类对于真善之本源的执着追求与美好夙愿。图为青年舞蹈家黄路霏在《莲花》中饰演彩塑一角儿。
隋唐的各种器具上,莲花图样更是盛行。如铜镜的装饰多采用莲花花纹;金银器上,尤其是盘边缘,多饰以富丽的莲瓣纹,整个风格华丽而真实。
唐宝相花纹铜镜
此镜为八出葵花形,圆纽,莲花瓣纽座。主纹装饰一圈菱形花瓣纹,外侧以枝蔓相连,枝蔓上生出不同式样的莲花八朵,两种花均为重瓣,一种花朵满开,花瓣呈桃形,中心花蕊耸起;另一种花朵初绽露出点点花蕊,花瓣舒展。
南宋朱克柔 《缂丝莲塘乳鸭图》
宋代的染纺业较唐代有更高的发展。著名女画家兼工缂丝的朱克柔创作的荷花缂丝图案,“古淡清雅”、为一时之绝作。
清光绪粉彩荷花吸杯
明清的瓷器、木版年画等艺术,也多采用等荷花吉祥图案,以此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期待。
美食
荷花不仅秀色可餐,更是舌尖上的盛宴。自古中国百姓就视莲子为效果极好的滋补营养品。莲藕则是营养丰富的蔬菜和蜜饯果品。莲叶、莲花、莲蕊等也都能入口。莲子粥、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都是人们常吃的传统烹饪。
莲蓬肉骨汤有多美味,谁喝谁知道。
隔着屏幕都能闻到荷叶蒸鸡的醉人香味。
上海南翔古猗园餐厅于今夏推出创新菜品荷藕三色小笼,面胚呈三色,师傅在和面时加入火龙果汁和菠菜汁,馅儿是嫩藕和鲜肉做的,味道十分爽口。
名胜
圆明园遗址公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亦称“圆明三园”,是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的统称,是清代行宫式御园,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2100亩),有园林风景百余处,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荷花种植早已成为圆明园的鲜明特色。有相关报道称,继2019年沉睡百年的古莲近日在圆明园成功复活开花,在工作人员的精心培育下,古莲成功扩繁、孕育新生,由古莲孕育出的古莲二代长势良好并进入盛开期。
夏日里,圆明园还推出了荷花冰淇淋,以优雅清新的古莲为设计灵感,有荷花、草莓、玫瑰、朗姆提子、开心果5种口味。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